每次欣雅喊喝茶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她跟婆婆又起分歧的时候了。
她俩以前挺好的,都挺爱美、爱吃,住在一个小区一碗汤的距离,没事儿了凑一块儿喝茶、赏花、美甲、护肤,妥妥的一对儿亲闺蜜。
自打欣雅生了小孩儿,母女姐妹就变了味儿。欣雅想要母乳喂养到两岁,可是才6个月不到,儿子就在婆婆的“努力”下,只喝奶粉不吃母乳了,婆婆说:“配方奶粉营养更全面,母乳受妈妈膳食结构影响,营养不均衡。”
欣雅喜欢给儿子穿各种主题漂亮的连体服,抱着儿子像抱洋娃娃,可是婆婆总是趁她不注意,换成了又土又不雅观的半截开裆裤,还总是在外套上笼一层罩衣。婆婆还说她:“你只知道好看,不知道洗衣服有多辛苦。”
每次欣雅喂完奶,婆婆就抱着儿子走开,一边走还一边说:“宝宝吃饱出去玩儿了,不在这里坐牢咯~”欣雅说儿子要独立睡小床,可是婆婆说孩子要靠着人睡才踏实,每天大被子把自己和孙子盖一起,还嫌弃小床占地方、浪费钱。
8个多月的时候,婆婆训练儿子站立,可是等到儿子三四岁了,婆婆又说:“小孩子骨头嫩,走太多路会伤到身体的”于是无论多远多近,能坐车就不走路,能背就背、能抱就抱。
甚至婆婆会使出层出不穷的名医偏方,阻止欣雅在孩子生病时送医院。她会提出给孩子吃药治只吃奶不吃饭的“奶气病”,也会听取小区大妈的建议,在高热惊厥的时候找老郎中烧烧穴位、挑挑筋……
每次欣雅拿出专家意见、医生指导、育儿书籍和文章给婆婆,想告诉婆婆她的有些做法是不合适的,都会被婆婆几句话怼回:
“我们这里的人养小孩,都是这样的。我比你有经验。“
“你不要相信书上那些东西,多半是没有实践经验,理论的东西。“
婆婆还跟公公学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像个书呆子。”
生活本来就是锅碗瓢盆柴米盐,育儿前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切换成育儿后的衣食住行医后,即便是亲如姐妹的婆媳俩,也会因为一个自恃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一个依仗科学大数据知识丰富,慢慢越走越远,互生嫌隙。
我有时候会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转悠,同龄的小孩儿凑一块儿,带他们的大人们也就自然碰到一起聊聊家常理短。李婆婆最近就很郁闷,她儿媳妇提出要送孙子去读某知名私立学校,必须从幼儿园读起,一直到初中。幼儿园学费一学期一万五,儿媳妇要求公公婆婆出一半。
李婆婆想不通:“这是我的孩子还是她的孩子呢?我们老两口一个月养老金加起来才六千多一点,为了给他们买房买车,也是掏空了半辈子积蓄。平日在家吃喝、逢年过节,他们也从来不给钱的。怎么孩子要上学,我还要掏学费呢?”
儿子媳妇啃老,她原本不说什么,可是孙子上学还要她出钱,她真的想不通:“如果我出钱,我可以说去哪个学校就去哪个学校也好嘛,可我又没有发言权。”
琳达又恰恰跟她家情况相反:公公婆婆来给她带孩子,她不但要单独给老两口安排一套住房,还得按月交一家三口的生活费,逢年过节还得另外买东西、给红包。两口子为了还房贷、车贷、孩子贷,成天加班加点,一家三口很少有团聚的时候。
李婆婆和琳达都一样,说起来眼圈都红红的:都在从自己兜里掏钱,却对孩子的生活起居、成长规划,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大家庭、小家庭,哪个才是家庭的中枢神经,让她们的婆媳关系委屈丛生。
然然的妈妈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冉冉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的体验课,一会儿英语、一会儿画画,上周弹钢琴、下周学编程……忙得不亦乐乎。
然然的奶奶对此颇有微词。她觉得然然应该在家多玩几年,不应该这么小的年纪就去学东学西,一来太辛苦,二来学了也没什么用,将来就业最好的,还是医生、老师和公务员。
然然去体验钢琴,奶奶说:“让姐姐教他就是嘛,哪里还需要另外再花钱请老师?”
然然去学轮滑,奶奶说:“买双鞋子,在小区里让他哥哥教就是嘛,这还用请教练?”
然然去感受声乐课,奶奶说:“哎呀,这个完全是浪费钱,天天跟着幼儿园老师唱不就行了吗?我以后多带他唱唱就行了嘛!”
然然去画画,奶奶说:“画画最费钱了,我看那些老师就是带着拿颜料乱抹,那还用学吗?”
总之,奶奶认为所有的培训课、兴趣班、网络课程,都可以在身边找到免费资源,“我家孩子这么聪明,随便带带就会了”。
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的娇气、任性、多变,可能还不是最令家长焦虑的。来自身边的舆论,尤其是身边人的质疑和反对,才是令妈妈们感到不快的:“我的孩子聪明,人家的孩子也聪明,今天不多多尝试,怎么知道孩子可能更适合什么?”
世界已经变得很多元化了,婆婆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统一步伐里,婆媳的分歧,从意识形态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吵来吵去,婆媳育儿的分歧,说到底还是三观的对冲。
你认为世界是方的,我相信世界是圆的;你觉得有便宜不占是傻子,我坚信财聚人散、人聚财散;我说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却认为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你说晚上安静,我说白天热闹;你说女人要做贤妻良母,我觉得女人要内外兼修……
媳妇儿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勾画着蓝图,期待虚幻不成形的希望,在孩子长大的那天变成现实,期望用未来带领婆婆实现更多的梦。
婆婆带着过去的经验,验证了曾经的希望,在现在变成现实,或者化成泡沫,她用跨过的桥比拟比你走的路。
其实谁也不是百分百正确,只是不肯对彼此放心罢了。
婆媳本非天敌,只是各有斤两和尺寸。婆媳也没有亲缘关系,而是有情感参与的利益共同体。面对分歧,首先求同存异,正视分歧,寻找共同利益点——都是为了孩子好,该妥协的时候不逞能,该争取的时候不放水流舟,坚持分歧时候“有所为、有所不为”,便是明智。
如果实在摩擦得不能共同发展,就搁置争议,不争吵、不抢夺,共同开发,能出钱就出钱,能出力就出力。
实在什么都出不了,捧个人场,多夸夸也好:“婆婆果然养孩子有一套”、“我媳妇就是有水平“这种不花钱的马屁,多拍拍也不会掉肉,还能收获大团结,何乐不为?
实在是连句话都没有了,那就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不认同但誓死捍卫对方权利,也是很好的解决之道。就像有的婆婆说的:“你的孩子你负责,我的孩子我负责,隔代可以亲,但绝不隔代负责。“
其实世界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时代甩掉你不打招呼,婆媳二人心中都各有一杆秤。秤上的坨,就是你的孩子、我的孙子。
所谓秤不离铊、坨不离秤,往前挪好像是旺一点,但往后其实也不见得就会少多少点。最要紧是秤杆不断,才会有可能把孩子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保持秤的平衡。揭竿而起的婆媳关系,很少不是两败俱伤的。
关键是,婆媳不一定非要搅在一起,在一起也不一定非要搅成一坨烂泥,搅成一坨也不要说是为了孩子,孩子不背这个锅。
孩子只要有点不舒服马上就说给她吃药
,这
厂不知道是不是她开的,本来推拿按摩可以解决的问题,或者孩子完全可以自愈的一定要去医院,不知道还以为她开医院的!没有孩子之前我没什么说的,有了孩子以后老是意见不合,好累,担心自己上班去了,孩子给她带的不像样,最怕身体健康这一块儿,还有就是明明读错字了,还不承认,惬意的惬字读了有快6个月的xia,我是在听不下去了,跟她说读错了,人家说我们这里都这么说,哎,郁闷,以后宝宝学说话的时候该怎么办!英语也不会,还要每天带我宝宝听挂图,跟着念,我这学英语的实在是难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