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越来越凉爽,孩子一不小心就感冒、咳嗽了。我们也常常在关心朋友时说“小心着凉,别感冒了”。
天气转凉,确实很多孩子容易感冒,
可是,把罪过推给冷空气,是冤枉它了。
因为,孩子感冒并不是冻出来的!
很多家长可能还是会觉得:
我家孩子就是昨天出门着了凉,今天就感冒了,怎么不是冻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 2 个科学实验:
英国病毒学家Christopher Andrewes,和他的同事们把 18 个实验对象分成三组。其中 6 人接种了稀释过的病毒溶液,6 人在洗完澡以后穿着湿漉漉的浴袍呆站了至少半个小时。他们的体表温度因此下降了好几度,另外 6 个倒霉的志愿者在挨冻的同时也被接种了病毒。结果看起来不错,只要没有接触过病毒,即使挨冻也不会感冒。
1968 年,贝勒大学医学院的 3 名医学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无论是呆在 4 摄氏度的室内,还是泡在 32 摄氏度的热水中,在接种了 15 型鼻病毒以后,染上感冒的概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这篇论文写道:“这项研究显示,在低温下暴露并不会影响身体对鼻病毒感染的抵御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寒冷,并不会诱发感冒!

那么,为什么一到秋冬天气,孩子就容易感冒呢?
现在大多数医生比较赞成的解释是:
低温环境下,人们会更多地集中在室内,通风条件也很差,让病毒更容易传播,尤其孩子的免疫力又比较低,很容易成为受感染的人群。
另外,冬天的湿度比夏天要低,而很多感冒病毒在低湿度的环境下生存得更久。
虽然引起感冒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9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所以,传统观念中我们总以为感冒是冻出来的,其实是不确切的。
这些感冒的误区,你犯过几个?
误区 1:孩子感冒了,要赶紧用药缓解症状
感冒病毒没有克星!
感冒的常见病原体是病毒,只有少数情况是细菌。很不幸,人类的医学技术发展到现在,针对病毒,却仍然没有准确有效的办法。
现在大多数儿童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并不针对治疗感冒本身,而是主要用于缓解感冒的伴随症状,如流涕、发烧、鼻塞等。
并且,不同药厂可能会生产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但药物的商品名并不相同,容易发生重复用药导致过量中毒的情况,一旦过量会危及生命。
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不要给 6 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孩子感冒 90% 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随着病毒生命周期的结束,感冒是可以自愈的,通常在 5~7 天左右。
当然,感冒伴随的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可能会持续 2~3 周左右,通常推荐多喝水,多休息,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保证孩子体感舒适,无需额外使用感冒药。
误区 2:给孩子多穿点,别着凉感冒了
对于孩子来说,穿得太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捂热综合征。
孩子的身体都限制在厚厚的衣服里,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衣被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孩子又小,热得不行了也难以表达,长久的高温导致孩子高热、脱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这就是捂热综合征。
在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捂被子更加危险。热量无法散发可能导致体温持续上升,甚至达到 42℃ 以上,短时间内大量的出汗还可能导致孩子脱水、休克。
误区 3:冷水洗脸,提高孩子免疫力
免疫系统是靠识别病毒特征,制造抗体进行反击来战胜病毒的。一盆冷水不仅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提升,还有可能让血压激增,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真正加强免疫系统对流感抵抗力的是流感疫苗,把灭活或是减毒的没有战斗力的流感病毒样本送进人体,免疫系统会把它识别出来当靶子打,记住病毒的特征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样在真的遇上流感病毒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能作出快速而强力的攻击,就算不能完全避免病毒感染,也能有效减轻流感造成的后果。
关于感冒,家长必须知道的真相
维生素 C 不能预防感冒的发生
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证实,大剂量的维生素 C 并不能降低普通感冒的发病率。
维生素 C 有一个作用——增强抵抗力,这在任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很重要,显然我们不能依此推出维生素 C 能预防感冒的发生。
只有细菌性感冒才能用上抗生素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除非感冒后期并发细菌感染,否则用不上抗生素,因为根本不管用。
那什么时候可能是细菌感染呢?
比如孩子发烧持续 3 天以上仍然不能自主退烧;或者是先有的咳嗽,稍后又开始发热;又或者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像咳得特别沉、特别重,咳的时候胸痛等等。
至于是不是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后判断,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用抗生素。
最后,再跟爸爸妈妈们总结一下:
90% 的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寒冷的天气并不是引起感冒的原因
秋冬天气给孩子穿太多,小心捂热综合征
病毒性感冒不推荐给 6 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复方感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