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会上,母亲和亲戚们抱怨我过于娇惯孩子,忍不住罗列起我的罪证: “她呀,什么都给孩子玩儿,瓶瓶罐罐,锅碗瓢盆,弄得哪儿都乱七八糟的,这还都好说,万一碎了扎到孩子怎么办啊。” “孩子想玩儿餐桌上的杯子,她不仅不拦着,还帮着孩子爬上桌子,桌子上到处都是东西,那是小孩儿玩儿的地方吗。” “孩子捏水果,把家里所有的橘子西红柿都给捏烂了,她也不管!” “孩子要抱抱她就抱,你说孩子都一岁多会走路了还老抱着干什么呀,就应该多锻炼她自己走。” “这么点儿的小孩儿就自己挑衣服穿,都给她准备好了的衣服她不想穿,她妈就顺着她,问她想穿哪件,立马给她换!” “你们说,有这么惯着孩子的吗?那是什么地儿孩子都能上的吗?是什么东西都能给她玩儿的吗? 孩子有那么多玩具不玩儿,非玩儿家里的瓜果梨桃,要不怎么这孩子才这么小就这么有主意这么有脾气呢,这长大了还得了吗,一点儿规矩都没有!” 亲戚们听完一个劲儿地笑,顺着我妈的意思劝我:“不能这么惯着孩子,什么都顺着她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在外面一点儿样儿都没有。” 他们所谓的惯,不过是我眼中的“尊重和顺应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  前几天去宜家,看到一个妈妈追着自己的孩子打,小女孩儿看起来也就两岁多点儿,被逼到一个墙角里无处可躲。 旁边聚集了很多围观的人,她一边打孩子口中还一边念念有词:“让你别瞎跑你非跑,看你这次长不长记性!” 小女孩儿哭得撕心裂肺,我看的肝肠寸断,想上前劝阻,却又怕我的劝阻反而会使她被打得更惨,最终只得黯然离去。 一个两岁多点儿的孩子,你让她懂得在一个偌大的商场里不能随意动任何东西,规规矩矩地跟在父母后面不到处乱跑,实在是违背孩子的天性和生长规律。 不是她不想这样做,是她根本做不到。如果我真见到这样的孩子,我不会觉得可爱,我会觉得可怕。 我们不会逼迫一个十岁的孩子谈恋爱,不会逼迫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跳芭蕾,为什么要逼迫一个两岁的孩子懂规矩呢? 我让孩子上蹿下跳,不限制她在家里的探险,不是宠溺,而是尊重她年龄的特点;我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抱她,让她穿自己挑选的衣服,不是娇惯,而是尊重她的人格和自我发展。  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真实的生活用品,对于孩子来说,最有趣的游戏便是对大人的有意模仿。 孩子天然地能够区分真伪,塑料的玩具盘子和真实的磁盘子在孩子眼中有天壤之别。塑料的玩具盘子当然不易碎也更安全,但也正是因为它不易碎也更安全,所以无法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所以,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情愿自己饱受惊吓与折磨,也允许孩子生活在一定限度的危险之中。 用膝盖上的红药水和脸上的淤青,换取对这个世界饱满的认知和一览无余的畅快,我认为这很值得。 我经常看着自己的孩子摇摇晃晃地向前行走,独自爬向楼梯,我心惊肉跳内心汹涌澎湃,而脸上还是尽量浮现出放松的微笑,竭尽全力将自己禁锢在原地。 因为我不想用我过度的保护,废除掉孩子的好奇心,一味地向孩子展示一个虚伪的世界。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总是夜里醒来要妈妈,她觉得孩子长此以往不睡整觉会耽误孩子生长,就一狠心将他独自关在一个房子里睡觉,夜里无论他如何撕心裂肺地哭闹也不管。 一段时间过后果然奏效了,孩子不再哭闹着要妈妈了,能够自己安然入睡。 她向我炫耀:“教育孩子就得能狠得下心,大人孩子痛苦那么一阵子,换来的是长期的好觉。”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有没有想过,那个所谓的不再哭闹背后,会不会藏匿着安全感的永久丧失,这个所谓的坚强独立背后,会不会有着信任的不复存在。 在表面的教育成功背后,藏匿着更为深刻而难以逆转的失败。  一岁的孩子会在夜晚醒来寻找身边的妈妈,难道不是件再正常没有的事吗? 对于彼此而言,难道不是件极为幸福的事吗? 对妈妈的爱与信任感,难道不比整宿觉更为重要吗? 我从来不认为孩子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可以平白无故地接受他人的塑造,即使是赋予他生命的父母也并没有这个权利。 正如纪伯伦所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的。 即使不带着宿命论的观点,认为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天赋与归途,那么至少他们也在开始形成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因基因和生长环境的不同有了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有了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意图。  我们在漫长的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并不是懂得太少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而是迷惑太多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需要为孩子所做的,不是让他们延续我们的生活实现我们的梦想弥补我们终生的遗憾,也不是硬要他们成为我们以为的好人,而是顺应他们的发展,尊重他们的喜好,理解他们的习惯,让他们成为自己本应该成为的人。 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便是顺势而为。 我始终不认为我是在娇惯孩子,然而如果非让我拿出依据来,我也无话可说。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五花八门,即使是所谓的“科学育儿”也观点不一,相互忤逆。 我学过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也依旧认为人类过于复杂,我们又对人类的童年知之甚少, 教育儿女不能仅仅依靠支离破碎的、在不健全的实验方法和漏洞百出的统计数据之中产生出的科学观念,而应更多凭借的是一个母亲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爱和善意。 正如史铁生所说: “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母亲,她自打当了母亲她就得了灵感,她教育你的方法不是来自于教育学,而是来自她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由衷的颤栗与祈祷,由衷的镇定和激情。” 所以我多少认为,甚至连如何成为一个母亲也不是能够完全习得的,她有时靠的是天分。 不要硬逼孩子穿你认为好看得体的衣服,因为很可能你的价值观是错的,你的审美观是落败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挑选的衣服确实比孩子挑选的更胜一筹,我也情愿尊重孩子的选择,至少他穿上了自己喜欢的那件衣裳,也就不白来人间一场。
听说,某早教中心报名的宝宝中最小的刚28天,你现在会...
一般情况下,4-6个月能坐得住的宝宝就可以上早教班了,报班之后可以根据月龄选择相对应的课程,。...
1867
上早教班,不是宝宝一个人的事
宝宝上早教班对于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的确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上早教班可不是把宝宝送到早教中心就可以,也不是...
1892
大自然是宝宝早教的最好课堂
宝树妈经常在早教中心看到,每到周末,不少妈妈匆匆忙忙地带着刚会走的宝宝来上课。在她们看来,宝宝精通...
1781
一位妈妈创业者的成长之路|喃喃对话
在此前的直播中,我分享了我的创业故事和宝宝树接下来的愿景:希望我们的早教中心像星巴克一样遍布社区。...
1944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