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犯的错误有抱着睡、睡前嬉戏、持续夜哺、夜啼应答多、睡眠无规则、随成人作息等。 ●推迟孩子夜间入睡的时间。孩子入睡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孩子出生后2周到3个月期间,可能哭闹增加,尤其有少部分孩子哭闹严重,很缠人。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是饿了或者需要安抚,因此多次让孩子吸吮乳头、吃奶或者持续抱着孩子、摇着孩子,企图让孩子入睡。久之,孩子就建立了含接乳头或者依赖家长的搂抱和摇动入睡的习得性行为。 ●“亲密育儿”理论让孩子的小睡出现问题。孩子白天的小睡是健康睡眠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让孩子清醒状态达到最佳,注意力更集中,其“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白天的小睡也不会影响夜间的睡眠。但是,近年来提倡的所谓“亲密育儿法”,鼓励父母随时随地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参加各项活动,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认识更多的朋友。由于孩子外出打乱原来小睡的时间,可能在行驶的汽车里、滚动的童车里以及父母的怀抱和肩背上睡觉,导致随时惊醒,这是质量不高的睡眠。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耽误了孩子小睡的时间,推迟和减少了深睡眠的时间,而且小睡的时间太短,也太轻,无法让孩子的体力和大脑获得充分恢复。孩子睡眠缺乏清醒后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起来也不会持久。最好的小睡方法还是静止的睡眠,不管家长是抱着孩子入睡,还是用摇篮抚慰孩子入睡,最终还是应该让孩子躺在他的婴儿床上睡觉。 ●夜间反复哺乳让孩子持续睡眠断裂,混淆大脑觉醒和胃饿醒的界限。由于婴儿在1~2个月时,活动性睡眠所占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睡眠周期比较短,家长常常将孩子在活动性睡眠时期和短暂觉醒的表现误认为孩子醒了,因此给予干预,或者错将孩子的觅食反射(觅食反射在婴儿3~4个月才消失)和哭闹误认为孩子饿了而抱起来喂奶,逐渐建立了活动性睡眠—短暂觉醒—哭闹—吃奶获得安抚而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的规律。久之,孩子会形成依靠含接妈妈乳头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的条件反射。有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几乎不到一小时就醒一次,其结果不但造成夜间妈妈反复哺乳,长时间劳累得不到休息,苦不堪言,而且也造成孩子持续睡眠断裂,使孩子后半夜不能很快进入到深睡眠阶段,导致深睡眠的时间缩短,影响了生长激素和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孩子的发育。孩子一旦建立了这样的习得性行为,到了6~8个月添加辅食后要想断夜奶就十分困难了。 (来源于《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