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成人之间适当地开开玩笑可以调节气氛、增进感情,可对于孩子却未必适用。
比如,下面这个场景和对话,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
妈妈带乐乐去动物园玩,临上车的时候妈妈开玩笑道:“乐乐,人太多啦,我们今天不去了。”
乐乐听了带着哭腔说:“不,妈妈我们说好今天去的。”
看着乐乐可怜、焦急的样子,妈妈决定不逗她了,笑着说:“好好好,我们现在就走。”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曾提出“不要捉弄孩子”的观点。她认为,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常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让儿童快乐的事件。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乐大人,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那么,哪些玩笑是错的,哪些谎言不能对孩子说呢?
“
知识型的谎言
”
孩子一问“我从哪里来?”,父母常会感到尴尬,用“捡来的”、“抱来的”等谎言应付。这类回答会让孩子有较多猜测,产生不安全感。

正确做法: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普及基本生理常识。
“
吓唬型的谎言
”
孩子哭个不停,家长常会说“再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剩饭、不睡觉,也常用警察叔叔、大灰狼来吓唬。这不仅会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也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正确做法:对孩子多一些引导,往往比简单的命令和恐吓更有效。
“
情感型的谎言
”
“再哭妈妈不爱你了”,“再闹就把你送人”……这种谎言会加剧不良情绪积累。孩子哭闹本是为了寻求关注和爱,父母却威胁不要他,只会让孩子哭闹得更厉害,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因始终担心自己不被爱而缺少归属感。

正确做法:家长要温柔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安静的陪伴,等孩子想明白了再教育。
孩子天真可爱,对很多事情似懂非懂,大人总是喜欢和他们开玩笑,听他们的童言童语,可有时我们的玩笑对孩子来说一点也不好玩,甚至会给他们留下终生的阴影。
小吉在这里罗列了三类“出镜率”最高的玩笑,希望大家在逗孩子的时候多加注意。
“
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
“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跟我走吧!”“妈妈肚子里有了弟弟妹妹,以后就不喜欢你了。”
对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玩笑会使孩子非常伤心,变得没有安全感。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逗你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制止,并抱抱孩子,告诉他“叔叔阿姨只是在开玩笑,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

“
当孩子的面说他笨/丑
”
有时候大人为了逗孩子,会故意说“你长得怎么这么丑啊?”“小猪都比你聪明!”看到孩子气得满脸通红、慌忙辩驳的样子,大人就在一旁哈哈大笑。
这种诋毁孩子的玩笑会让他感受到满满的恶意,有的孩子会表现得异常激愤,有的则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千万不要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来开玩笑,那会毁了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

“
叫叔叔还是叫哥哥
”
朋友聚会时我们常常会指着自己的朋友,跟孩子说:“快,叫叔叔!”而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对,要叫哥哥!”
这虽然是大人之间的玩笑话,但是会让孩子觉得茫然无措,不知道到底该叫什么,叫错了怕大人不高兴,可不叫又会被当做胆小、怕羞。这种愚弄会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因而不敢轻易相信他人,对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可以刻上你想刻的任何东西。”孩子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认真,不能随意。在和他们开玩笑前,想一想这个玩笑可能带来的后果。
如果已经开了不恰当的玩笑,要注意及时跟孩子解释清楚,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遇上熊亲戚怎么办
”
人人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开玩笑没分寸的亲朋好友,看到他们逗哭自己的孩子,父母可能碍于情面不好当面制止,可是又担心那些玩笑话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怎么办?
如何制止是需要智慧的,既不要忍气吞声,也不要发脾气、撕破脸,可以借口带孩子走开,或者直接说明孩子不太习惯这样的方式交流,一般大人听到这样的话后都会知趣地不再继续。
在这种场景下,父母的反应也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他总会遇到不喜欢的场景,怎样轻松应对也是一门学问。
此时,家长不当帮凶,不沉默无语,站在孩子身后给他适度的支持和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等到孩子长大一些以后,他自己也就知道怎么去应对了。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