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都有自律性差,没有规则意识,拖拉,耍赖等行为。
其实这些行为都不是孩子自己的,单独的问题,
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都和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有关。
打一顿或吼一顿,可能会解决当时孩子出现的问题,
但是长久来看,这种粗暴的行为,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
所以,要想从本质上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从我们家长自身理念和行为的改变做起。
有三个建议,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第一个是,提前做出约定。温柔而坚定的执行。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比如吃饭,睡觉等,
我们可以和孩子提前做出约定。
这样就能让孩子知道,他能做什么,有多长时间来做,结果是什么。
因为目标明确了,就不会让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混乱。
我们的监督也很重要,
当孩子做出不自律的行为时,我们会怎么做?忽视和放任,还是批评和指责?
这两种行为都是错误的。
忽视和放任,会让孩子误认为,我们的约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经常性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
建议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温柔的把约定再说一次,让孩子自己选择。
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和聆听,不要过多介入。
第二个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当孩子没有遵守约定时,不严重的后果,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承担。
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他自己有责任来承担。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什么都可以原谅,
那他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反思,责任感和自律性更无从培养。
只有让他知道,他需要自己承担后果时,他才会重视自己的行为。
这个对孩子以后的自立,相当重要。
第三个是树立榜样
这个就是对我们家长的要求了。
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可能去要求孩子做到?
所以,我们要求孩子自律,我们自己就要首先要做到自律。
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比如和孩子一起定的规则,自己一定要坚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