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在近日的专访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
林郑月娥1980年加入港英政府政务职系。儿子出生时,她的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亲自操刀下厨,精心准备着两个儿子的一日三餐,并陪着他们一起吃饭。她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在穿衣吃饭这些琐碎日常的小事里,孩子能感受到的爱往往最深刻。因为在幼小孩子的眼里,妈妈的味道不只是舌尖的酸甜苦辣,更意味着妈妈很爱我,妈妈和我在一起。
出生在一个厨房热闹的家庭里,大概就是身而为人的第一个幸运。因为人生最早感知到的、最直接的幸福,便是唇齿之间的那点香和甜。
小学时,我特别羡慕我的同桌杨婷婷,因为她的兜里总揣着百元大钞。所以杨婷婷买起零食来,总能随心所欲。而我只能乖乖回家,去吃妈妈做的清淡饭菜。我妈厨艺不佳,做菜品相差,味道也一般而且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家常菜。
后来的某一天,我带杨婷婷回家去玩。到了饭点,爸妈便邀请她留在我家吃饭。那天,妈妈做了凉拌鸡丝、青椒肉片、素炒青菜和番茄鸡蛋汤。杨婷婷的神色却有些怯怯的,期待与失落同时在眼里闪现。
吃完两碗米饭喝完一碗汤后,她才跟我妈妈道谢,然后低声说:“我已经好久没吃到妈妈做的饭了。”我这才知道,杨婷婷的父亲是大货车司机,一年四季奔忙在高速公路上。而她的母亲沉迷于麻将桌,常常丢给她一点钱,让她自己去解决三餐温饱。
一所房子,总要有些烟火气和油烟味,才算得上是一个家。
而一个家对孩子的意义,不言而喻。
成年后的杨婷婷,胃不好,脾气也不大好。她和丈夫吵闹不休,与父母关系恶化,仿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迟迟不肯生儿育女。我们聊天,她总是说:“我没办法做妈妈,学不会也不想学。”偶尔提起童年往事,她依旧会对一顿饭耿耿于怀。杨婷婷缺少的,表面看是出自父母之手的饭菜,实则是家庭的陪伴、关爱与呵护。而我忽然看见了自己的幸运和幸福:我有一对心怀山川湖海却囿于厨房和爱的父母。
当他们认真去为考试的我熬一锅鸡汤、当他们把好吃的全部夹到我碗里、当他们对我的咸淡喜好了如指掌,我便知道,自己是被深爱着的女孩,也有力量,去深爱我的孩子。
爱是一场能量守恒的轮回,得到过爱的人,更容易学会爱。
为孩子做饭,这是家长的本能,也是亲子关系的最基本维系之一。那些看似普通的饭菜,提供身体的成长养分,更给予心灵发育的爱与能量。热热闹闹的煎炒炖煮声里,藏着一个孩子的安心和幸福。
对孩子来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他们还不懂得判断世俗眼光里的价值高低,衡量标准只顺从于感官体验和内心感知。要知道,舌尖连通着心间。孩子眼中的幸福很简单,一粥一饭便足以概括。
寻常人家的父母,并不懂得高深的哲学和道理,书里那些感天动地的父爱和母爱,都被细细密密地藏进饭食衣裳的细碎柔情里。天底下的父母,无一不想把幸福打包送到儿女的面前来。但父母的根本使命,并非为儿女持续带来幸福,而是教会他们创造和感知幸福。可“幸福”一词太抽象,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将它变得真实可感。而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做一顿接一顿的饭。难怪黄磊会说:做父亲母亲的给儿女最好的礼物,就是那些做给孩子的一餐又一餐的饭。
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因为这个过程包含着满满的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