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微博, 看到一条旧闻, 一位广州的妈妈, 结婚12年,前几年生了一个女宝宝, 因为压力太大, 加上最开始政策也不允许, 就不打算要二胎。 一家三口也算温馨, 在广州有一套房, 后来干脆把婆婆也接了过来, 老人没那么寂寞, 也可以接送孩子上学。 没过多久,二胎开放了, 婆婆开始怂恿她生二胎, 年轻妈妈说,养孩子压力太大, 两个人的收入也没有那么高,生不起第二个。 婆婆一脸的不高兴, 但也没说什么。 本以为事情就了结了, 但这仅仅是开始。 趁着两人上班的时间, 婆婆偷偷跑进卧室, 用真针扎破了他们放在床头柜子里的安全套。 整整一盒,全都扎了。 后来她收拾房间的时候, 无意中发现套套上竟然有个小洞洞, 而且接连几个都有, 她已经猜到这一定是婆婆做的好事 后来和朋友说起这事, 才发现这种事情简直是太多太多。 前几天,新媒体作者“老妖的小尾巴”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是她的一个朋友, 清明节的时候, 女孩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过夜。 晚上啪啪后,女孩突然发现, 避孕套漏了……吓得她赶紧起来, 检查一番,一看也不像劣质的产品, 这么大的洞,一定是人为。 她怒了,抡起东西就往男友的身上砸, 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男友慌了,狡辩说: 反正你和我都要结婚了,破了又怎么样? 两人开始争吵, 隔壁的准婆婆起来了, 过来问怎么回事。 女孩本想让他妈给评评理。 结果他妈是这么说的: “有啥好吵的, 避孕套是我让他扎破的。” 最后的结局是, 女孩当晚就走了,再没回来!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中国的父母都喜欢干涉子女的生活: 大到逼婚、逼生、逼二胎, 小到长相、收入、吃饭, 都能看到父母的身影, 甚至连内裤的颜色、啪啪啪的时间都得接受父母的指导。 从开始恋爱的那一刻起, 就不是两个人在谈, 而是两个家庭再谈, 种种理由,让孩子不可辩驳, 无处可逃。甚至产生了一句让人崩溃的至理名言: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控制一:“我是你妈” 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 是名女孩,从小就很听话的那种, 成绩也很好。 当然,她的人生几乎都是妈妈安排的。 几点睡觉、几点起床, 学什么乐器、选什么专业, 和什么人交往, 都是妈妈决定, 甚至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 穿什么款式的内衣, 都是她妈妈快递过来的。 毕业后,她进了一家全球第一大广告公司, 工资很高,也很受领导的重视, 但在她妈妈眼里, 这就是打工。 后来,她恋爱了, 很有才华也很有上进心的一个男生, 两人决定买房结婚。 她妈坚决不同意, 既不同意这段婚姻, 也不同意这份工作, 理由是,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 两人开始了拉锯战, 但女儿很快发现, 自己根本不是妈妈的对手, 她妈妈甚至疯狂到了去男友的公司大闹, 各种诋毁,弄得人家辞职才肯罢休。 最后女儿妥协了, 被她妈拉回了老家, 一个破旧的小县城, 考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 再相亲嫁给了一个同样是公务员的老男人。 寇研说:“血缘的过渡强调, 几乎引起亲人间的相互蚕食、吞噬, 而且实在亲人的名义下, 义务的名义下。 一个人没有‘自我’的边界, 谁都会来占便宜。” 而我们现状恰恰是, 血缘关系成了一种无上的权威, 轻而易举就能让一个孩子, 在他的面前缴械投降。 当然,也能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孩子。 对大部分的子女来说, “我是你妈”就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控制, 强势而让人窒息。 控制二:“我都是为你好” 我的一个远房姑姑, 是家里的长女, 在那个时候而言, 长女也意味这背负的东西要比弟弟妹妹多, 父亲是老师,很强势的那种。 要是遇到相左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一定都是“我都是为了你好”而结束, 比如,她想学乐器, 父亲说,学乐器耽误学习。 她说,我保证不影响学习。 父亲直接就来了句,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我还能害你不成? 我这都是为你好! 对话就此结束, 乐器自然学不成。 当然,儿女的婚姻都得听他安排。 高中毕业后, 他就给女儿安排了一门亲事, 是个乡干部的儿子, 但没什么能力。 也没征求女儿的意见, 就把聘礼送了过来。 她不同意,父亲连劝带命令, 来来回回就一句说, 我这都是为你好。 谈判无果,最后她一个人逃出了农村, 去广州读大学, 自己挣学费, 自己找工作、谈恋爱。 后来定居广州, 现在已是大学教授。 至于那个乡干部的儿子, 学习成绩不好, 也吃不了苦, 现在还呆在农村, 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 这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这背后的意思很明显, 你必须听我的,而且我的是对的。 在控制的面前, 还包着一层“爱”的面纱。 卡伦·霍妮把这种“爱”称之为“虐爱” ——以爱为借口支配周围的人。 看起来无私, 但实际上是满足了父母本身的目的, 满足他们成为“好妈妈”、 “好爸爸”的欲望, 但父母自身的局限, 往往限制孩子的无限可能。 “我是为你好”, 并不是真的为子女好, 本质上还是一种控制, 一种打着道德旗帜的控制。 控制三:“你就不能为我们想想吗?” 我的一个朋友, 是某著名大学的心理学硕士, 人称航哥,虽然爬山的时候弱鸡得像发育不良, 但做起学术来, 简直所向无敌。 而且还会赚钱, 跟着老师做项目, 硕士还没毕业卡里就存了10万块钱。 以他的资质,读博做学问, 那是最好的出路, 保送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但他妈一听,不乐意了, 连夜从老家了赶了过来。 推开宿舍门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 还不打算结婚啊,啊? 难道你不知道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句话吗? 航哥当场就怼了回去: 第一,你这种讲道理的方法是诉诸权威, 本身就不成立, 而且说这话的人, 一辈子都没结婚; 第二,你怎么能证明男大当婚的正当性呢? 气得他妈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饭都没吃, 买张飞机票就回老家了。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结束了, 结果没过两天, 他妈又来了。 这次不讲道理,只诉苦, 从生他的时候有多苦, 到他学校被人欺负有多难受, 再到妈妈年纪大了没孙子抱有多凄惨…… 从晚上一直讲到第二天早上, 一边讲一边哭, 用完了两大包餐巾纸, 总之一句话, “你就不能为爸妈想想吗?” 这次轮到航哥无言以对了, 第二天早上就跟着他妈回去相亲了。 回去才知道, 他妈妈已经为他物色好了人选, 是亲戚家的一个闺女, 农村的,没读什么书, 但会给母猪配种。 他妈说,农村的女孩子靠谱, 实诚。就这样, 一毕业他就结婚了, 开始了另一种人生。 不说他的人生就毁了, 但确实失去了另一种可能性, 一种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相比于前两种方法, “你就不能为爸妈想想”显得更温和一些, 是最后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悲情绑架, 但杀伤力绝对强, 面对父母的诉苦, 大部分的孩子都迈不过这道坎。 “你就不能为爸妈想想”, 是最悲情的控制, 对子女来说, 却是最难的无奈和最沉重的枷锁。 控制四:“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这种事情我也经历过, 7年前,我和我的前女友分手, 分手缘于结婚。 在我们谈了7年的恋爱之后, 我郑重地提出了结婚这事。 然后,她也答应了。 她的父母却反对了,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怎么能这么草率呢。 我当时也觉得好有道理, 根本无力反驳。 这话的背后其实是, 结婚背后有很多的附加条件, 而且是和两个人无关的。 果然,她的父母提出了条件, 结婚没问题, 但结婚后双方必须回到女友的老家。 女友的老家是什么情况呢? 全国重点贫困乡, 到他家门口的路都还没水泥, 家里除了山还是山, 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 我说,我们以后可以多买一套房子, 把他们接出来, 这样不就解决了。 他们拒绝了, 她的父母说了, 他们就喜欢农村,哪都不去。 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 还有一句让我们无可辩驳的理由: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我们反驳、抗议, 但没有任何效果, 最后他们还以断绝子女关系相要挟。 一桩美好的爱情就次结束。 晏凌羊说“一桩本该属于两个人好好去经营的婚姻, 非得让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孩子掺和进来, 最后事态变得复杂甚至失控, 落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中国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干涉、决定子女婚姻, 以至于他们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 完全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权, 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妥协、放弃。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是最无赖的控制,而且最后衍生为无限的循环,父母控制子女,子女再控制自己的子女,永无止境。 子女的婚姻与父母无关 没有谁的婚姻需要背负两个家庭的重担, 婚姻就是两个人的结合, 而不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不然你会被两个家庭拖垮。 我爱你,你也爱我; 你想嫁,我也想娶, 两个人就可以结婚。 明事理的父母应该懂得, 我只能给予他们最好的祝福, 至于他们能否幸福, 就靠他们自己了。 说到底,还是边界的问题, 很多父母不习惯将原来的领地, 拱手让出,他们觉得, 这是缴械投降, 承认自己无能。 但换一个角度, 把目光投向自己, 投向自己的老伴, 你可能会收获更加美好的晚年, 你幸福了,孩子也跟着幸福了。 很多妈妈喜欢问这样的问题, 如果妈妈和老婆掉进水里了, 你会先救哪一个? 如果孩子选妈妈,自然高兴; 如果孩子选老婆, 那一定要伤心死。 其实,这无形中给孩子套了一个枷锁, 在感情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越走越难。其实, 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就老婆, 而不是妈妈, 因为妈妈应该由爸爸来救。
说的很对啊,我和婆婆一起生活了五年,这五年鸡毛蒜皮的小事几乎不断,婆婆出了远门,虽然我要一个人带俩孩子,还有家务做的也比婆婆在家的时候做的多了,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好了,没有了婆媳矛盾心情好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也得到了放大,显现了出来,解决了夫妻问题,和老公关系比以前更好了,结婚五年后婆婆出门的这小半年,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婚姻的甜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