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一小时爸爸发了一篇推文《感统失调训练,在未经证实又能赚钱的“疗法”上,我们又领先全世界了》,此文一出,就有许多家长小窗我讨论。
仔细看过之后,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终于有人把国内感统的乱象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同时也将国内父母对孩子教育"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展露无遗。文章从吐槽出发,真是令人看得畅快无比!
——广告位排的满满的
你看净坑钱啊~
——感统失调不是一种医学疾病
你看净唬人啊~
——感统理论只是“理论”,没有足够证明(除了在中国)
你看中国人又傻了啊~
——“六位帝皇汤”治疗肝肾阴虚性感统失调
笑死人啦~
——多少家长都有发育不达标恐惧症
哐哐中枪啊
正如文中所言,感统在国内已经是一个被滥用的标签和被做烂的训练,过度放大孩子行为“问题”,夸大“疗效”,用恐吓式营销手段,骗得一票没有安全感的家长,所谓人傻钱多速来。
但我忧的是,一爸所坚持的科普教育正反论证的精神在此篇未见展现,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
以上那些引用中,对错交杂,情绪与理论相互影响,得出的结论就有失偏颇。
孩子的动作行为问题只要带去公园玩一玩就好了?这可能让家长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问题,错过了介入的黄金期啊。
△△△
首先,感统失调从来就没有被列入诊断手册里,不仅是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或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皆然。
Jean Ayres其实是职能治疗专业,她在南加大洛杉矶校区取得教育心理博士,又在南加大大脑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Ayres从神经发展的角度探究学习困难儿童的成因。
——针对动作笨拙的孩子;
——通过许多当时有的测评工具;
——用因素分析法归纳出这些孩子的问题;
——再用神经发展的基础,找到这些问题可能的神经系统问题:前庭、本体、触觉;
——藉此发展出SIPT感觉统合动作测评(SCSIT南加州感觉统合测评的再版);
——以此来找出感觉处理障碍的个案施以感觉统合治疗。
因此,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是在神经发展上,而非凭空创造,更不是仅仅还停留在理论上。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感统训练的研究相当多,其中有效无效的都有,若一竿子打翻感觉统合治疗的效益,一爸的论点或其参考的论点就犯了科学精神的错误。
但事实上,感觉统合开宗明义就提及:
——感觉统合的理论基础是奠基在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情形下的。
——相对的,多动症、自闭症等,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多动症——神经传导物质,自闭症——镜向神经元等)。
所以当然,感统治疗仅面向感统失调。从来没有尝试、也不可能治愈,目前连主流医学界都无法治愈的多动症和自闭症!只能将多动症和自闭症关于感觉统合失调的部分做介入。
更不用提右脑开发、提升智力了。
美国儿科学会AAP多年前的这篇文章,全文意思表达更多的是:感觉统合的理论未被证实,但并不否认感统训练的效果。很显然,AAP的这篇文章有被过度解读、以偏概全之嫌。
结论1:一小时爸爸所说,感觉统合无法治愈多动症、自闭症,是对的。
市面上鼓吹的治疗,是应该批判的。
家长也有必要弄清楚,这是不可信的。
△△△
你真的觉得,多带孩子去公园荡荡秋千、溜溜滑梯、跑跑跳跳就好了?
别怕!硬气点!
是的!如果您的孩子一切发展正常,你有时间每天陪孩子去公园小区溜达溜达,那很棒!
但是,再仔细想想,做得到吗?
理想状态下当然是一切都好。然而,应付社会生活之后,作为父母,你每天能抠多久给孩子?一爸在文中表达的理想状态:多了解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陪孩子多玩,多沟通,多运动、多出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家长都很难真正做到,或者很难坚持做下来。
这些问题有没有关系?
说没有也行吧,毕竟孩子还是一样长大嘛!但是孩子的性格是否会受到影响?说真的,有可能,而且有很大的可能。这点,我就要埋怨一爸没有给家长敲敲警钟了。
感觉统合有自己的范围,绝不能作为多动症、自闭症之类治愈的良方。但是,因感统失调经过感统训练后,动作发展变好的成功个案,比比皆是。
我们从事新手家庭教育,从孕妇到产妇到0-6岁婴幼儿教育,看到最多的是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自身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的机构里,总是有这样的孩子:
非常聪明,认知能力特别好,超过同龄孩子许多;但是明显运动能力和协调性不佳、耐力不足、却又前庭寻求;在大运动上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导致孩子在社交互动中,既想去和小伙伴玩耍,又不敢去;终于鼓起勇气去尝试,却跟不上其他小朋友的节奏,以致于没有信心,不敢再融入到活动中。
孩子成长的过程或因先天的问题,或因父母的关注不足,可能造成小时候看似微小的偏差,长大后或许看不出有所影响,然而正因此看似微小的偏差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心理上、生理上的困扰,造成孩子在自信心、自尊心的缺乏,影响了主动学习、人际关系而不自知。
但我们的父母有多少人是儿童发展专业、神经发展专业,能即时关注到孩子的动作和发展问题而给予即时的介入呢?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常常没能更深入的去了解孩子,因此而误认为这是孩子不要、不想,那就顺着吧。殊不知,好的家庭教育,理应如同花园里的园丁,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过良好的耕耘。
真正的早期教育,不只是快乐的玩玩而已,更重要的是有效的陪伴,在高质量的陪伴中观察到孩子的不足及天赋,适时尽早地给予协助,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可以更好的发挥天赋优势而自信杰出。
结论2:感觉统合并不应该被否认到底。其理论、意义、作用都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肉眼可见的优化早教育儿方法。
它不是必选项,但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是有帮助的。
△△△
娃咋养的研发长从事儿童发展工作三十多年,同时具有医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学背景。在进行教育训练时,总从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老师们思考。行为表现可能很像,但背后原因还需要更多的讯息来佐证,从医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学的专业,以学术思维带领老师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给予个性化的课程介入。
但凡提到孩子感觉统合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归本溯源,用神经学的原理去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恰恰也印证了美国儿科学会的观点:感统症状出现,儿科医生必须考虑其他发育失调的可能风险。
一爸的文章破除很多家长的迷思,这点相当相当值得肯定,但针对此高度医学专业的感觉统合问题,我还是建议绝非参考收集一面倒的文献就断章取义,一爸影响广泛,对感统的理解就更不应该片面解读、以偏概全,这样非常容易让家长引起误解,进而疏忽对孩子的观察和帮助。
市场的乱象,应该在市场解决,学科不能因此背锅。就好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你不能用占星、占卜和佛洛依德去指责心理学扯淡。
△△△
期待一爸能有更新的创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