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健康是爸爸妈妈的心头大事。 宝宝一生病,打针吃药自然少不了。 中医在儿科保健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讲究防病重于治病,通过调理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吸收这种传统医学带来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宝宝的健康! 究竟什么是上火? 上火是民间的俗称,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在中医上属于热症范畴,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造成内火旺盛而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小孩子都属于“纯阳之体”,普遍体质偏热,容易因阳盛而出现“上火”现象。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种病邪如暑、湿、燥等容易乘机侵入机体,一旦病邪滞留在体内,就容易“郁而化火”。 除了宝宝本身的体质外,饮食及环境也会引起宝宝的上火。饮食上,宝宝肠胃处于发育阶段,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过剩营养物质难以消化,造成食积化热而“上火”。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零食及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都可成为“火”的来源。环境上,如天气炎热潮湿,也易引起上火。 注意!宝宝上火的6大表现 1.大便干 由于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当摄入的钙过量时,会与奶制品中的磷、酪蛋白结合,形成食积而引起宝宝上火,表现为大便硬结而量少,呈栗粒状,每隔3~5天才排便一次。排便过程延长或排便困难,宝宝因疼痛而哭闹。 2.小便黄 观察宝宝的小便,若发现比平时的颜色黄,量变少,这一症状表明宝宝上火了。这也是宝宝体内水分缺少在尿液中的体现,需要采取措施调节。 3.口舌生疮 身体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由于疼痛等不适的感觉,未会说话的孩子多表现为不肯吃饭,容易烦躁,不安哭闹,甚至不愿喝水。有些宝宝会不时用手去摸口腔附近。出现以上表现时,就需要检查宝宝的口腔黏膜和舌头是否有疮或溃疡。 4.睡不香 宝宝睡觉的时候经常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易惊醒,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有咬牙等情况,宝宝若无其他病症、身体也无其他不适,就有可能是因为上火引起的体内失调,进而引起睡眠障碍。 5.眼屎增多 有些宝宝会出现眼内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可见眼角有眼屎,过多时会粘住眼睑,可初步考虑宝宝上火了。 6.有口气 口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宝宝口中呼出不良气味,表示孩子可能正在上火。宝宝不良口气的问题,该及时判断排除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父母对宝宝上火认识的误区: 误区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上火,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降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孩子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上火。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出现上火的症状;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低,同时外界空气寒冷干燥,室内环境燥热,更容易导致孩子阴阳失衡而上火。 误区2:只有上火了才需要“灭”火 中医讲究防病重于治病,不要等到上火了再去“灭”火,而是应该把本身的体质调整成不易上火的体质。饮食不正常、消化不良可引起的食积内热,所以父母在孩子平时的饮食中就应该注意。 误区3: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有些腹泻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导致的。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热之火,祛除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误区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降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没被年轻妈妈当作炎症和病症来正确对待,因此,喝凉开水、吃水果和蔬菜被认为是降火的常用办法。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胃火旺盛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等问题效果不明显。 宝宝上火的调理方法 1.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 2.采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可多喂些水果汁;半岁以上的孩子应该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多喂开水。对母乳不足的婴儿应及时添加牛奶,增加谷类食物和纤维素。 3.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和排便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每天定时排便1~2次。 4.平时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尽量少给孩子购买上火食物,如油炸和红烧食物等,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夏天不让孩子猛吃冷饮。 5.对已患有慢性便秘的人工喂养儿可以每天喂1~2根香蕉或者每天早晨喝点蜂蜜水,每次不少于50毫升,温开水送服。 6.在炎热季节,可给孩子喂些绿豆汁或绿豆稀饭。此外,服些清热降火的中成药或煎药,不仅可以清热降火,又可补脾养胃。 7.补充维他纤维,可以在宝宝的水和饮料里,加入一条维他纤维,坚持每天服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便秘问题,帮助改善上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