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和宝宝终于见面,喜悦之后却发现,宝宝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很安静,能够安睡一段时间,到了第二天,或者是出院回到家以后,这个新生的小家伙就开始哭泣,新手爸妈手忙脚乱仍无法安抚伤心的宝宝。
这样的哭泣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二晚”哭闹是什么?首先,“第二晚”哭闹,是一个泛指,是指大多数的宝宝经历了出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开始要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出现的频繁哭闹。但又不仅仅是指在第二个晚上,这种频繁哭闹也会在新生儿期的各个阶段持续,直到宝宝慢慢适应子宫外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第二晚”哭闹?
新生儿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大。从听觉上看,新生儿具备了辨别声音的音量、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频率的能力(Bower,1982),因此新生儿能够辨别出妈妈的声音。无论新生儿是足月还是早产,都表现出明确的味觉偏好以及能够察觉各种气味,宝宝正是利用这一点来确认最亲密的抚养者。同时新生儿对抚摸的敏感度很高,因此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性较大,例如对温暖、寒冷、温度变化以及疼痛,都非常敏感。
新生儿出生以后,脱离了子宫内虽然略微狭窄,然而恒温又密切包裹着的环境,到达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而啼哭是婴儿的语言,也是对身体不适的非习得的无意识反应。婴儿的身体不适,绝大部分是因为身体对巨大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所以,新生儿会频繁使用哭泣——这种信号获得需要最亲密的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与父亲)的关注。父母如果能够持续提供类似子宫内的环境,是安抚新生儿哭闹的最佳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婴儿度过产后早期这个阶段。
如何应对“第二晚”哭闹?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温暖的皮肤-皮肤接触,趴在妈妈的乳房上——离TA待了9个月的“家”最近的地方。感受蒙哥马利腺体分泌出的类似羊水的味道,然后吮吸乳汁。刺激婴儿触觉、嗅觉、味觉的发育,这不仅仅是回味子宫内的环境,安全感的传递,也是婴儿获取外部环境感受的主要方式,对早期认知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Piaget,1960)。
同时,母亲温柔的话语,刺激听觉的发展,趴在胸前的距离,正好让妈妈的脸处于孩子的视线中,新生儿更喜欢人的面孔,早期的近距离接触能够体现出人类进化过程中残存的适应性技能,使婴儿能够辨认自己的抚养者,同时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Johnson等,1991)。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