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咳嗽要立刻去医院吗?如何跟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单子上的各种指标如何看?孩子病情治疗的越快越好?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误区一:宝宝生病就恐慌! 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创造无菌环境,不让孩子生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咱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军队,军队平时是需要演练的,只有平时训练的好,等真正用到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谈病色变。其实宝宝每一次生病都能当做是与病原体做抗战的演习排练。生病一次,刺激免疫力增强一次,是宝宝幼儿时期特殊增强免疫能力的方式之一。  我们如果做出正确的护理,就能减少孩子发病的次数,减轻发病的程度和缩短生病的时间。 误区二:宝宝发烧、咳嗽立刻去医院! 这对于新手父母是很难避免的一个误区,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就会更了解其实大部分孩子感冒发烧是不需要去医院的。 普及一下常识:医院是最大最大最大的传染源。 普通感冒就医对孩子没什么好处,更多的只是为了父母更安心。 此外,体温也不是就医的唯一依据,国外医生的建议是从3A来判断: Appearance(外观)、Activity(活动力)、Appetite(食欲)。如果孩子脸色苍白或泛黄,活动力不佳,胃口明显减少,即使体温不高,都应立刻送医处理。 所以新手爸妈更要学会一些医学的常识,判断宝宝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  误区三:只相信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这四个字往往意味着更拥堵的路况,更长的等待时间,更多的家人陪护、更高的交叉感染的几率。一般的感冒发烧等问题,如果选择去医院,附近的综合医院的儿科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就医时间是夜晚或者周末,这时只能选择有儿科急诊的医院。 只有当孩子生病后的外观出现较大异常、活动力和食欲较差;在综合医院就诊后同一症状不断反复;或者需要看非儿科内科以外的科室,如外科、皮肤科、变态反应科等等,则最好到儿童医院。  误区四:唯指标是从 现在很多家长,都学会了看各种指标,就免不了带孩子去看医生时拿各种指标“说事”。 因为孩子在生病的时候数值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不能唯指标是从,而要看整体、看趋势。看整体就是看孩子情绪好不好,会不会很难受?看趋势就是看小孩子的发展变化,向好或者坏的方向走,其状态是否一致。 各项指标都必须结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 误区五:无法和医生做有效沟通 和医生做有效沟通这一点颇为重要,怎样在短暂的几分钟将最有价值的孩子信息告诉医生呢?家长需要做的是:认真讲述疾病的发生时间、主要症状、宝宝的精神状态等,抓住重点,不要害怕医生不重视就故意把宝宝的情况说得特别严重。如果宝宝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过,请携带病历、化验单、片子等资料。 客观、具体、有条理地讲述宝宝病症会让医生更快了解病情,从而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  误区六:不信任医生,频繁更换医院 孩子生病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家长看完病转天没有好转,马上就换一家医院来看。这样折腾反而对孩子的恢复不好。 除非有非常严重的疑虑,否则应该至少按照之前医生的医嘱治疗一个疗程,再考虑更换医生。更换时,一定要带着之前的病历本。  误区七:宝宝病情治疗越快越好 先来做个选择题: 如果孩子现在发高烧你选择哪种治疗方法? A.10分钟退烧 B.30分钟退烧 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10分钟退烧,因为那20分钟对家长来说太难熬了。 但是,我们建议家长们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而不是最快的治疗。比如给孩子退烧时,使用激素虽然见效很快,但是会导致孩子反复出汗、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危及孩子生命的情况,这种治疗方式目前已不提倡使用。 而适宜治疗既可以将疾病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使身体缓慢康复,又能发挥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体内的抗体通过与病毒的抗争得到加强,抵抗力就自然能够得到增强。 误区八:让医生开过多的药和擅自停药 疾病从发病到结束都有一定的过程,能立即解除症状的药并不见得就是好药。让医生开过多的药物,忽视药物成分,会导致重复用药,产生更多副作用和耐药性。 开了过多药,有的家长回家之后就开始担心副作用,决定不吃或者早点停药,导致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 如果属于症状治疗的药物,如退烧药、咳嗽药水,若孩子症状好了,也可以停药,剩下的药物可留着再用,但需注意保存方式和有效期。其他的药物,如抗生素或属于慢性、长期性的治疗药物,有一定的疗程,父母不能擅自帮小孩停药,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并且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养儿育女本就是一场战斗,需要你不断修炼晋级,尤其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来说,需要面对大大小小的病毒恶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