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养育还是教育
最怕的是弄巧成拙
每个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自信独立,坚韧勇敢、善良快乐的人。更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然而,以下这些事却会严重伤害孩子的成长。
一、忽视孩子敏感期,肆意呵责
0-1岁左右的宝宝有口腔敏感期,经常会把玩具或者小手放进嘴巴。这个时期的宝宝主要通过口腔来探索世界,大人不要肆意的呵斥阻止。只要保证放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并提供不同的物品供宝宝用口腔探索。
和口腔敏感期相重叠的是手脚敏感期,宝宝除了把手脚往嘴里塞之外,还会蹬腿,用手扔东西,抠个窟窿,有时候甚至打人。其实,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打人的意识,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练习。
除此之外,还会有物权意识、语言、运动、肌肤触摸、依恋等敏感期,家长要合理引导。
二、阻止爬行,改用学步车
学走路不但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更需要掌握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而学步车会让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的过程。其实,育儿专家并不提倡给宝宝用学步车。学步车不但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还会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导致“X”或“O”型腿。用爬行代替学步车,可以留给宝宝更充足的探索空间。
三、过早开发智力,喋喋不休教导
宝宝3岁之前不是要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不要过早的给宝宝灌输太多的知识,更不要强迫他们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拔苗助长类的早期智力开发只会让孩子在心里上更加恐惧和厌恶。
孩子的负面情绪常表现为哭闹、委屈、焦虑、愤怒、挫折等。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倾听和理解。
五、误会宝宝的“攻击性”
2-3岁的宝宝常常会出现打人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正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喜欢用口、手、脚探索世界,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有些宝宝的语言发育还不成熟,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情急之下用冲撞身体来代替。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过分强化,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平静的制止继续攻击行为。
六、强求孩子表演节目
现在很多宝宝都参加早教和各种兴趣班,练就一身的才艺。每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父母总是招呼宝宝给客人表演节目。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取悦别人的心态。一旦在未来成长路上,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就会懊恼不已,否定自己的内在能力。
不管是客人还是家长,都要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不应把孩子看成马戏团的演员。
七、给孩子太多负面暗示
孩子的成长虽然需要批评,但更需要鼓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客人细数孩子的各种缺点糗事。这种暗示力量不起丝毫作用,只会让宝宝变本加厉。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这孩子就是胆小”“不爱卫生。”“不听话”等。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自尊,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八、误用“婴儿语”
自从孩子出生起,家里的长辈仿佛都进入婴儿时代。每次和孩子对话都是“吃饭饭”、“睡觉觉”。其实这种自以为是的“婴语”只会妨碍宝宝的语言发育。家长教给宝宝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如用清晰、缓慢的速度说“宝-宝-睡-醒-了”。
九、父母吵架、发脾气
据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调研显示,大部分的孩子最怕父母发脾气,吵架。长期生活在紧张气氛中,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守遵守各种规则,但有时候孩子总要冲破底线来试探我们。家长应宽容的对待,过分的指责和约束只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畏首畏尾。
十、欺骗、强制分享
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只要你......我就......”,然而当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父母不但不会兑现承诺,还会提出更多的任务。这样只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不积极配合。
2岁以后,宝宝开始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常常表现为把物品占为己有,不愿分享。家长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制分享,否则只会暗示宝宝也可以抢别人。正常情况下,3岁以后就会进入分享阶段。当宝宝和我们分享东西的时候,一味的拒绝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失望,并慢慢的不愿意分享。
其实以上几点,不管出于无心还是有意,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真是没少做。其实,父母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在漫长的育儿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大多数家长过多地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其实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就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
▼什么是情商教育
情商EQ(EmotionQuo-tient)即情绪商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了解他人和社会交往。在评价情商高低时,一般将其具体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性”、“竞争意识”、“乐观”、“诚实”、“交往合作”、“意志力”、“目标性”这九项。 长期以来,人们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绝对化了,使得对孩子进行的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然而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这些共同的素质就是情商。
▼情商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一个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打我!他父亲很有技巧地回答:还好吗?有同学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这个回答不但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还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理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四、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
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五、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要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有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