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父母也是一种职业,那它应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它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做父母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要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沟通的品质决定亲子关系的品质,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以下这八句哄孩子的话,你也经常对孩子说吗?如果是,千万要杜绝!
1.你在吃什么?给我也吃一口好吗?
孩子在吃饼干,奶奶凑过去说:”宝宝的饼干好香呀,给奶奶吃一口好吗?“孩子有些犹豫,奶奶假装失望地说:”宝宝怎么这么小气呀?“孩子最终将饼干伸过来,奶奶开心地说:”我不吃,我不吃,宝宝自己吃。“孩子迷惑不解地又把手收回去……
成人喜欢逗孩子,和孩子开玩笑,试探孩子大不大方,在不在乎自己。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玩笑话,他会认真地看待大人说的每一句话。在你的要求和拒绝之间,他会瞬间失去判断力,你是要吃还是不吃?同时也会觉得你在拒绝他的分享和诚意。
当孩子想和你分享任何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要拒绝,记得真诚地夸奖孩子:”谢谢!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
2.宝贝,别害怕,打针一点儿都不疼!
带孩子去医院打针,还没轮到自己的时候,孩子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妈妈抱着孩子耐心地安慰着:“宝贝,别害怕,打针一点都不疼。”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赶紧示意医生一针扎下去。孩子惊恐地哇哇大哭……
首先,打针肯定还是有一点疼的,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孩子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疼,加上对针头的恐惧,自然哭得厉害。槽糕的是,下次打针只会加深恐惧感,哄骗再也不起作用,配合更难。
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的,比被蚊子叮了一口的感觉。妈妈可以用手比划,假装蚊子飞过来了,停在孩子的手臂上。用指甲轻按孩子手臂,有略疼的感觉就可以,告诉孩子坚持一小会儿就不疼了,最后别忘了请孩子“拍死”蚊子。还可以鼓励孩子:“看能不能忍住不哭,如果能忍住那就是非常勇敢的孩子,如果忍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妈妈陪着你,别怕。”
3.谁敢欺负我的宝宝,妈妈帮你打它!
孩子被小板凳绊倒摔跤了,大哭起来。妈妈立刻抱起孩子哄着:”这个小板凳真坏,把我的宝宝绊倒了,妈妈帮你打它。“为了哄孩子开心,妈妈真的拍了几下小板凳说:”看你敢欺负我的宝宝,我打你!“孩子破涕为笑……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上演,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孩子被绊倒是因为大动作发展还不成熟,视力和动作之间还不协调。家长一味的把原因归结于凳子,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并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轻微碰撞,父母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父母即使心里紧张也不要明显表现出来,帮孩子揉揉即可。告诉他下次走路的时候,看到有凳子要绕开走。父母过度的担心和惊慌,会让孩子通过看到成人夸张的表情而放大自己内心的情绪。等孩子情绪稳定了,还可以告诉孩子:”小凳子被你撞了,它也会疼的,咱们也帮它揉揉好不好?“
4.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玩的。
孩子对新玩具,总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自己专心研究。父母似乎更着急,看见孩子操作错误或者玩法不对,拿过玩具给孩子演示:“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玩的。我玩给你看,我来教你!”
孩子的思维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并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得到发展。让他安静地一个人认真研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自己研究出来的玩法也比被人手把手教会更有成就感。
让孩子尽量尝试自己玩,不要轻易打断孩子。在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再引导。孩子即使方法错了,也不必直接说“你错了”,可委婉说“其实也可以这样玩。”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尝试更多的玩法。
5.乖,一边玩去,不用你帮忙!
吃完饭,孩子想帮妈妈收拾碗筷,妈妈阻止说:”别动,妈妈来,摔碎了怎么办?“
看见妈妈在扫地,孩子也拿起扫帚帮忙扫地,爸爸忙抢过来说:”乖,不用你帮忙,一边玩去吧!“
父母在拒绝孩子帮忙的时候,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这不但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容易让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惯。
当孩子愿意主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多支持鼓励。即使孩子这一次没有做好,甚至会做得乱七八糟,也要肯定孩子为此过程付出的努力。可以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后,交代方法和技巧,鼓励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6.我们下次再去吧!
“妈妈,我们去公园玩吧?”
“等下次有时间了,我们再去!”
“爸爸,你这周答应陪我去放风筝的!”
“爸爸这周要加班,等下次吧……”
生活中,我们对答应过孩子的事情总会因为忙,推延到下次或者以后,然而却再也没有下文了。最好的教养方式是父母自身的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总不遵守承诺,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行为向导。
父母为孩子构造的世界就是他们所能观察和学习的最佳场所。遵守为孩子许下的每次承诺,如果做不到,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缘由。
7.嘘—— 千万别让妈妈知道了!
”悄悄地吃一颗糖,千万不要告诉妈妈!“
”走!爸爸带你去吃冰激凌,但要保密,不能告诉妈妈哦!“
心疼孩子或者为了讨孩子欢心,家人往往趁妈妈不在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平时妈妈不让做的事情。要知道,观点不一的教育方式,不但教孩子学会撒谎,影响自制力的培养,还会妨碍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对待孩子的教育,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致。如果已经给孩子制定了某些要求或者规定,就不要轻易破坏。孩子想打破规定,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情,可让孩子征得妈妈的同意,或者如实向妈妈汇报所做的事情。
8.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 路上捡来的!”
“我是怎么出生的呢?”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爸爸,飞机为什么会飞呢?”
“嗯,这个,等你长大就懂了!”
随着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的好奇心也与日俱增。好奇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孩子总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好奇心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很多父母在随意糊弄孩子的提问时,让孩子失去这种能力。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开始提问时,先别着急告诉孩子答案。可先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多为孩子制造思考的机会。父母应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提问,一起寻求答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探索。(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