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选摘自让孩子做主)
弗洛伊德说:“神经官能症都是在幼儿期(0岁~6岁)患上的,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一岁之内的经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们都说,父母一定要尽早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络,做到充分了解孩子,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育他。而这种联络是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开始的。做母亲的,应当对孩子在婴幼时期,有充分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亲密交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情环境,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同时,孩子的智慧的发展,也必须自婴儿时期得到父母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注。因为,婴儿最早的智慧活动,常是倏忽即逝,要靠父母捕捉、发现并演化它。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龄前是与父母培养亲子感情、建立完全家庭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获得完全的家庭安全感之后,才能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关于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有过突破性的发现。他认为,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5岁期间。英国专家夏佛与爱默森通过观察大批婴儿,将这个敏感期的具体开始时间锁定在7个月。通常是依恋母亲,一旦依恋关系形成,终生不变。包尔比一再强调,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母爱是儿童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心灵氧气。母爱是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投入与付出。真正的母爱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鼓励儿童独立,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和溺爱。
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母亲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
幼儿时期缺乏母爱的孩子,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往往一辈子感到自卑、抑郁和愤怒。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和亲情。他们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既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任何人,这种心态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痛苦。他们也最容易做出反SHE会行为,最容易FAN罪。 得 不到父母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ji-渴,会变得焦虑、封闭、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尤其在成年后,会变得格外嫉妒心重、害怕失去爱情、黏附依赖甚至纠缠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大凡犯罪之人,细究其童年,多半都曾被父母冷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一句话,缺乏母爱的孩子,一辈子不会感觉快乐,也不会幸福。
西尔斯夫妇在《训导手册》里指出:“婴幼儿成长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在婴孩期被满足的要求会逐渐消失,而未被满足的要求不会自行消失,而是在孩子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一个空洞,日后会以“分离病”的形式再回来。
孩子需要有要求:孩子的依赖性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合适而且必需的一部分。一个未到时候就被迫独立的孩子缺失需求的阶段。要是小孩子不能有要求,谁还会有?要是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谁会呢?如果他的要求在婴孩期没有被满足,在他长大之后,看到他采用什么人或东西来满足这部分要求,你会追悔莫及。”
。
有些人把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当做一件平常事,甚至对它高唱赞歌。而在欧美国家,父母亲手养育子女才是天经地义。为了工作牺牲孩子,不但是一件说不出口的羞耻事,而且在有些地方,可能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社会,是不会荒唐地讴歌为了事业而牺牲孩子这种自私行为的。
说实在的,如果事业比孩子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不生育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帮助,母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取代的。妈妈对事业勤奋和执著到了无暇顾及孩子的地步,这种“身教”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妈妈的事业比我重要,我对妈妈来说不够重要。”孩子会因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母亲牺牲了孩子换来的事业辉煌,不会给孩子任何激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卑微感。
也有些父母说他们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安逸的生活。殊不知,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优越,而是父母的怀抱。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奢华。
无论哪一种文化,每个孩子的最大需求都一样:每天并且经常得到父母的爱抚。任何全托幼儿园的老师都无法做到给每个孩子足够的个人关注,更弗提亲密的身体接触。
总之,不亲手抚养孩子,怎能了解他的脾气秉性思想情感和爱好?不了解他的一切,怎能有效地教导他?不亲手抚养孩子,孩子怎会亲近你信任你?不信任你,他凭什么要听你的话?
所以,通往幸福的道路,是用自信心和安全感这两样心理因素铺就的。
说的太好了,跟一奇葩同事聊天,她孩子生下来老人家带到现在十岁了,还说婆婆带的不好,不好自己带啊,人又说了他家人不带还我带啊。想我们这种亲力亲为带的在她眼里是奇葩有福不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