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儿子的打鼓课面临危机——整个一个寒假,没有打一次鼓;开学后的第一节打鼓课因为记错了时间没上成,熊儿子居然庆幸地跳脚欢呼;今天提前约了课时,他一下午的郁闷,甚至威胁笨爸爸,“您要是再让我学习写作业,我就不去上打鼓课”……
你的课是给我上的——是的!熊儿子的打鼓课就是给自私的笨爸爸一个人上的;
你现在不好好学,将来会后悔的——甭管熊儿子后不后悔,反正笨爸爸已经后悔培养音乐细胞来得晚了……
你要是学不会打鼓,就取消你全部的玩儿——不用威胁,熊儿子现在已经几乎没什么他自己喜欢的玩儿了……
笨爸爸没有音乐细胞,平日最爱的不是哼什么童谣,而是吼一曲摇滚聊发少年狂。熊儿子没能遗传了爷爷的音乐细胞,笨爸爸则是五音不全,但可能是天性使然,爱唱歌——幼儿园所有的儿歌都努力学唱,虽然跟吟诵似的;笨爸爸教过《国歌》,每次看球必定字正腔不圆地跟唱,庄重的神态,短暂的歌手;幼儿园曾开设小提琴课,可都被笨爸爸天南海北的玩儿耽误了,回来后成了班里唯一滥竽充数的尴尬小孩儿;上学后的第一次合唱节,熊儿子也被老师婉转地哄骗,“声音不必那么大,口型更重要……”
熊儿子的音乐路不是坎坷,根本就是无路可走。
但虚荣自私的笨爸爸总想着自己曾经的摇滚梦,憧憬着一副鼓槌儿吊儿郎地当追妞儿幻想,这种自嗨的帅看样子只能存在于想象了……
尤其上了小学,所有的兴趣班也都升级成了各种晋级考证的现实班儿。曾经因为兴趣笑着走进去的,如今哭着笨爸爸却还不让走出来。
围棋是从连五子的游戏开始,特别谢谢启蒙的陈老师。给孩子们讲着故事、分发着廉价的小玩具,却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们对围棋的兴趣;熊儿子上学后转到了以晋级升段为目标的小胖墩儿围棋,棋艺复读,但兴趣盎然;特别是王老师超牛的专业教课,无论内容还是技巧绝对凌驾绝大多数的同行——隔三差五的晋级升段赛后,他都会自豪地在群里贴出成绩单——过关的小朋友里十之八九都出自胖墩儿。
如今的熊儿子,围棋已经是玩儿的内容之一,又有APP、网上比赛、笨爸爸的臭棋陪伴,尤其当别的小朋友拿着手机打游戏时,熊儿子也拿笨爸爸的手机——“今天零封小围”了……照此下去,围棋作为兴趣应该能延续下去了。
魔术班儿不用督促,去旅行时已经可以大着胆子去邻桌,“我可以给您变个魔术吗?这是我的寒假作业……”新的续课大纲也加大了表演技巧、“骗人”话术、公益活动等魔术的延展魅力。让熊儿子凭借魔术在餐馆为笨爸爸“赢瓶啤酒”的构想,有些蠢蠢欲动……
就是这个打鼓!笨爸爸觉得能做的都做了。但还没有摸索到诱惑如何熊儿子的兴趣点,唯一谈论打鼓的话题,只有看到同龄小鼓手的视频能侧目、勾引一下;但刚入门的熊儿子,除了瞎敲乱打,根本没有丝毫的像个样儿。同时,找不到同类的游戏,笨爸爸也无法陪伴,设奖励,谈条件……笨爸爸都认了,只求每天能端坐鼓凳,认真地打一遍只有几分钟的鼓谱。可就是不打!
今天下午就是打鼓课,笨爸爸决定了——不再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也不会换角度尝试理解幼小的心灵,哭喊和撒泼冷眼相对已经算笨爸爸好脾气了,罚没所有玩具和图书也不是干不出来……就不信了,你不打它,看我打不打你!
但是,依然还会软贱先行——下午课早点儿去,让音乐学校的氛围烘托一下;买好水果和零食,敲好一段儿就奖励一份;让老师表演一段“触手能及”的小样儿,录下视频,尤其是细节;学学耍鼓槌儿的手法;向老师打听有什么好玩儿的打鼓游戏;回家第一件事就表演给妈妈看,同样也有奖品伺候……
如果软硬兼施依然无效,卖鼓,停课。笨爸爸省银子,熊儿子没压力……可是……
要不,吹吹口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