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了,看着白白嫩嫩的小家伙,爸爸妈妈心理一定特别喜欢。可是没过多久,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宝宝脸上的皮肤变黄了,甚至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好像生病了一样,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这是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产生的
宝宝出生时,由于从子宫内的无氧环境到子宫外的有氧环境中,血液中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并形成大量的胆红素(呈橙黄色),而此时宝宝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无法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随着体内胆红素越聚越多,宝宝的皮肤、巩膜逐渐变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超过半数的宝宝在出生72小时后,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治疗就会自然消退。一些母乳喂养的宝宝,生理性黄疸消褪得慢一些,少数可能会一直延续到3个月左右。
然而,当宝宝有溶血、感染以及胆道闭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先天性疾病时,就会发生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的伤害。这是因为,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极高时,可以渗透到大脑,形成核黄疸,也叫胆红素脑病,导致宝宝耳聋、发育迟缓或脑瘫等严重后果。
实际上,新生儿科医生也很关注宝宝的黄疸,在宝宝出生后住院期间,每天都会观察宝宝的黄疸,必要时通过皮肤大致检测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当高度怀疑宝宝有病理性黄疸时,就会采血检测。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区别来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区别1:出现时间
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
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开始出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