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根据美国NIH的资料,三岁以下的儿童5/6至少经历过一次中耳炎,比例相当高,因此中耳炎是儿童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疾病,是每个为人父母者要了解的医学知识。 中耳炎有三种,急性中耳炎(AOM)、分泌性中耳炎(OME)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OME)。此病经常在儿童患咽喉炎、感冒、流感和过敏之后出现。有病毒引起的,也有细菌引起的,病毒引起的占多数,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这和人们认为耳朵感染是细菌引起的印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造成很当严重的抗生素滥用。 儿童中耳炎的症状包括耳疼、一只耳朵出现拉扯感、难以入睡、比平时更为哭闹、比平时更为急躁、听力出现问题、失去平衡、发烧38度以上、耳朵流出液体、头痛、无食欲等。成人则症状比较少,包括耳疼、耳朵流出液体和听力减弱。儿童特别是幼儿由于表达能力的问题,出现症状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家长应该多加注意。 儿童易患中耳炎是因为儿童的耳咽管比成人的小而且层数多,即便在正常条件下,液体也很难流出去,在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时更容易肿大和被堵住。儿童正在发育的免疫系统还不能很好地对抗感染,腺状肿大也会阻断耳咽管。因此6个月到2岁儿童易患中耳炎。 中耳炎有家族史,父母如果常患中耳炎的话,子女患病的风险会很高。上幼儿园的孩子比在家的孩子多发,因为接触病毒和细菌的机会多多了。头一年用奶瓶喂养、特别是躺着喝的孩子比母乳喂养的孩子多发。秋冬季节多发,因为感冒和其他传染病高发。过敏也会增加中耳炎的危险。免疫系统功能减弱、6月龄之内患中耳炎者再患中耳炎的机会很高。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空气质量对中耳炎发病影响很大。一是二手烟,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对烟草中的毒素发生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包括耳咽管周围的淋巴结,因此引起中耳炎。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吸烟,会将患中耳炎的危险增加一倍,而且和吸烟量有关,每多吸半包烟会再增加一倍患病的危险。二是空气污染,严重的空气污染会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 因此预防中耳炎要从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入手,教育孩子勤洗手、不要分享饮食及其他预防方法。尽可能减少孩子入托时间,或者找小班的幼儿园。 其次是争取母乳喂养,用奶瓶的话也不要让孩子躺着喝。 第三要按时接种疫苗,尤其是肺炎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 最后是远离二手烟、极可能避免空气污染。 很多医生治疗中耳炎一上来就开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大多数中耳炎不用抗生素也能痊愈,特别是分泌性中耳炎是无需抗生素的,因为发生在感染经过之后。 中耳炎的症状经过几天后通常会好转,一到两周会自愈,因此CDC、AAP等权威机构的治疗建议是等等看。孩子如果一只耳或者双耳出现中度耳疼不到48小时、体温39度以下可以先观察一下。可以采取措施缓解疼痛,用温水浸湿纱布覆盖疼痛的耳朵,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使用滴耳液,使用这些方法特别是滴耳液之前要咨询医生。(现在有说如果鼓膜没有穿孔,滴耳液没有多大作用) 观察48到72小时症状没有改善后,或者耳疼严重者,可以使用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年幼儿童或者症状严重者要吃10天,6岁以上轻到中度的儿童可以吃5到7天。如果症状改善了,也不要停药,一定要吃完疗程,以避免复发和细菌耐药性。如果反复发作或者鼓膜积液几个月的话可以用鼓膜切开术放置耳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