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的女儿,都欠父母一声“对不起”
临近年关,本应是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日子,妈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嘴上不说,但我心里明白,她是想我姐姐了。
20年前,姐姐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爱上了一个外地的小伙子。她结婚那天,妈妈阴沉着脸在屋里待了一整天。她心里难受,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要嫁到三千多里外的城市,她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忧。
“她能适应那边的生活吗?”
“离家这么远,婆家会不会欺负她啊?”
“女婿能待她一直像现在这么好吗?”
……
但当年的姐姐并不理解妈妈的心思,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好男人,非嫁不可。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知道姐姐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当年那个爱她爱得要死的男人,后来家暴姐姐,姐姐愤然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可是姐姐宁愿在外地吃苦,也不想回家,她怕村里人说闲话。
妈妈却说:“我不怕丢人,她是我的孩子,这里永远是她的家,我等她。”
我想,世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了,纵使你伤我千遍万遍,我依然选择爱你。

自从我嫁人后,最怕看到的就是邻居王大娘了。王大娘有3个女儿,都嫁得离家很远,因为各种原因,很少回来看望她。
每次我跟老公带着孩子回娘家,王大娘都会站在家门口向这边巴望,透过她那忧郁的眼神,我能感觉到她深深地孤独和对孩子的思念。
有一次,她拉着我的手跟我唠嗑:“闺女啊,还是嫁的近了好啊,可以常回家看看,我们这些老人啊,越上了年纪,越希望孩子在身边啊!”
“孩子嫁的远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了……”
听完她的话,我特别心酸,我多么想跟她多唠会,来替他的女儿们多陪陪她。
可是,我又不想让她看见我,因为每一次相遇,都会勾起她对孩子们的思念,让她的心再痛一次。
有人说,远不远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嫁对人,过得幸不幸福?
而远嫁背后的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闺蜜小芳是一个远嫁外省的姑娘,老公一家人待他很好,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出嫁之前,小芳寻思现在交通工具这么发达,有飞机,有地铁,想回家可以随时回来。
然而,成家以后,她才发现回家是多么不自由的一件事,孩子太小,水土不服,工作太忙,又不能长时间请假,太多太多的牵绊竟然让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
于是,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珍贵,每次回趟家她都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带给父母,把更多的养老钱塞到父母手里。
然而,每次老人都会笑呵呵地把那些钱收下,然后又偷偷地藏到女儿的行李包里。
小芳告诉我,远嫁后才发现自己最害怕两件事:
一是害怕跟老公吵架,拌嘴,受了委屈不敢跟父母诉苦,怕他们在千里之外担心。
二是害怕父母身体不舒服,不能在他们身边随时照顾他们,以尽孝道。
可小芳没想到,这两件事也是父母最害怕的事。
他们害怕女儿在外地受委屈,可能女儿在外地的痛苦会放大十倍百倍,而在他们这里会放大千倍万倍。
他们更害怕自己生病,也不敢生病,因为他们知道女儿回趟家不容易,怕拖累女儿,影响女儿的幸福。
这就是深深爱着我们的父母。
不管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们都会为我们着想,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爱着我们。

曾在网上看过一道亲情计算题:
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足足30年的时间,仅用一个月来陪伴父母,想想这是多么残酷的事。
而这,对于远嫁的姑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令人愧疚和遗憾的事。
朋友小薇自从远嫁以后,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她想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让家人放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甚至她想赚更多的钱,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住。
于是,每周跟父母打电话问候的时间换成了加班。
每个假期跟父母见面的时间换成了出差。
甚至每年带父母出去旅行的时间也被生活琐事抢了去。
就这样,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小薇依旧忙忙碌碌,而父母却在一天天老去。
心理学副教授岳晓东曾说,对很多人来说,尽孝永远是“未来时”和“未完成时”。
我们总想着以后要让父母过好日子,让他们有一个幸福晚年,可是我们忽视了,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老去。
有一种遗憾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其实对父母来说,儿女多回来几趟,就是他们的“好日子”,儿女多陪父母说说话,就是他们的“幸福晚年”。

有人说,远嫁的女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向了远方。
其实,那根线从未断开,它一直被父母紧紧地拽在手里。纵使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他们都会在心底深深地牵挂着我们。
只是,每个远嫁的女儿,都欠妈妈一声“对不起”。
“对不起,您陪我长大,我却不能陪您变老。”
最后,希望所有远嫁的女儿能够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吃顿饭,说说话,聊聊天。
告诉他们,我过得很好,请你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