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囊:胎囊只在怀孕早期见到,它的大小随孕程发展而改变。在孕 1 个半月时它的直径约 2 厘米, 2 个半月时约 5 厘米为正常。胎囊位置在子宫的宫底、前壁、后壁、上部、中部都属正常;形态为原形、椭圆形、清晰为正常。如果胎膜为不规则形、模糊,且位置在下部,准妈妈同时有腹痛或阴道流血时,则预示着流产的可能。
2. 胎头:胎头轮廓完整为正常,缺损、变形为异常;脑中线无移位和无脑积水为正常。 3. 胎心:有胎心且胎心力度强为正常,无、弱为异常。胎心频率正常为每分钟 110~160 次。 4. 胎动:有胎动,且胎动力度强为正常,无、弱则可能表示胎儿在睡眠中,也可能为异常情况,要结合其他项目综合分析。 5. 胎盘:胎盘的位置在化验单上会有具体说明;胎盘的正常厚度应在 2.5~5 厘米;钙化一项报告单上将胎盘分为 3 级, Ⅰ 级为胎盘趋向成熟阶段,回声均匀,在孕 29~36 周可见到此种变化; Ⅱ 级表示胎盘处于成熟期,一般在孕 36 周后; Ⅲ 级表示胎盘已经成熟并开始老化,一般在孕 38 周以后。越接近足月,胎盘越成熟,回声不均匀。 6. 双顶径( BPD ):头部左右两侧之间最长部位的长度,又称为“头部大横径”。当早期无法通过头臀长来确定预产期时,往往通过双顶径来预测;中期以后,在推定胎儿体重时,往往也需要测量该数据。在孕 5 个月后,双顶径基本与怀孕月份相符合,也就是说,妊娠 28 周( 7 个月)时双顶径约为 7.0 厘米,孕 32 周( 8 个月)时约为 8.0 厘米。依此类推,孕 8 个月以后,平均每周增长约 0.2 厘米为正常,足月时一般在 9.3 厘米或者以上。 7. 股骨长度:胎儿大腿骨的长度,它的正常值与相应的怀孕月份的 BPD (胎儿双顶径)值差 2~3 厘米左右,比如 BPD 为 9.3 厘米,股骨长度应为 7.3 厘米; BPD 为 8.9 厘米,股骨长度应为 6.9 厘米。 8. 头围:测量的是胎儿环头一周的长度,确认胎儿的发育状况。 9. 肱骨:长上腕骨的长轴,用于推断孕中、晚期的妊娠周数。 10. 羊水指数:以孕妈妈的脐部为中心,分上、下、左、右 4 个区域,将 4 个区域的羊水深度相加,就得到羊水指数。孕晚期羊水指数的正常值是 8~18 厘米。 11. 腹围:测量的是胎儿腹部一周的长度。用于和腹部前后径( APTD )和腹部横径( TTD )一起来推测胎儿的发育。 12. 腹部前后径:腹部前后间厚度。在检查胎儿腹部的发育状况以及推定胎儿体重时,需要测量该数据。 13. 小脑横径:妊娠 16~40 周的正常胎儿小脑横径如下。 20 周:( 2.16±0.16 )厘米 25 周:( 2.85±0.17 )厘米 30 周:( 3.86±0.34 )厘米 35 周:( 4.29±0.26 )厘米 40 周:( 4.87±0.42 )厘米 14. 侧脑室:胎儿侧脑室正常应该在1厘米以下, 1~1.5 厘米算轻微危险, 1.5 厘米以上就有点危险了。侧脑室增宽大多是由胎儿脑脊液过多造成的,胎儿后期大多能够自己吸收,一般医生会建议孕妈妈隔 2 周再做 B超看看是否继续增宽。侧脑室增宽过多的话,医生会怀疑是脑积水,可能会做胎儿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有的需要进行基因相关的产前诊断。 15. 颅后窝池:一般来说,颅后窝的最大深度不超过 10 毫米,大于 5 毫米则为颅后窝积液。胎儿颅后窝宽度在 32 周之前随孕周增加而增宽, 33 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缩窄。首次发现有颅后窝积液最早是 22 周,最迟为 41 周,平均( 31±4 )周,颅后窝积液以妊娠 29~32 周最多见,积液量最多也在孕 29~32 周。当颅后窝积液窝池增宽≥ 8 毫米,应该每 2~3 周复查一次;当颅后窝积液窝池增宽> 10 毫米,则应去产前诊断门诊咨询,还要检查有无其他合并畸形。如果颅后窝池宽度大于 14 毫米或超声检查有畸形者,必须做染色体检查。 16. 脊椎:胎儿脊椎连续为正常,缺损为异常,表示可能有脊柱畸形等问题。 17. 脐带:正常情况下,脐带应漂浮在羊水中,如在胎儿颈部见到脐带影像,则表示可能为脐带绕颈。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