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或者保留子宫,对于很多医生来说,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手术判断。但对于陈浩来说,那不仅仅是一个器官,更是当一个病人希望保持身体完整性时,需要尊重并给予的满足。
那么,到底是干净利落的一刀,或是缝缝补补的重建子宫?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课题,而不仅仅是冷冰理智的医患规则。
面对这个51岁的女子那长满了21颗瘤子的子宫,这一刀,如何下手?在很多医院都不愿意去为患者多承担点风险的时候,玛珂迩会怎么选择?
所有医生都劝她切除子宫
最初,家住福州的51岁的吴女士是冲着泉州玛珂迩妇产医院那台HIFU治疗设备而来的,作为一名有着资源医疗经验的护理部主任,她深知这台设备的能耐,但这一次,她遇上了“大麻烦”。
去年一次检查中,吴女士便得知自己的子宫里长满了肌瘤,而且数量还不小,在问遍好几个妇科医生后,得到的统一答复都是:“切除子宫,一了百了。”
是的,在医疗界里有一个传统思维,子宫肌瘤的手术以40岁为界,如果患者年龄在40岁以内的,医生一般会尽量保住其子宫,而40岁以上的则会直接切除子宫。
这种全子宫切除手术对于妇科医生来说,只是一个很常见的防御性措施,目的是防止肌瘤复发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宫颈或内膜的恶性病变。
但身为医护人员的吴女士知道身体每一个器官的重要性,非到不得已的地步不该放弃,为此,在得知泉州玛珂迩妇产医院斥巨资引进了HIFU治疗设备时,她了解这个不用开刀就能消除肌瘤的设备有多好,便从福州赶了下来,希望能为保留子宫做最大努力。
全麻手术有助术后快速恢复
在对吴女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之后,泉州玛珂迩妇产医院陈浩院长告诉她,由于她的肌瘤太大、颗数太多,不太适合HIFU治疗,但综合了她的检查结果和身体条件,他认为子宫可以保留。
子宫切除手术和把21个肌瘤逐一剔除再重建子宫的难易程度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明明一刀切除就可以完成的手术,为什么陈院长却愿意多担风险去保留子宫呢?
陈院说:“初中时看过渡边淳一的《红花》,二十八岁的冬子,因子宫肌瘤手术失去了子宫,背负“没有子宫便不是女人”的思想包袱,成了一个性冷淡的女人。如何愈合丧失子宫所造成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成了冬子人生中无法逾越的难关。个细节让我至今难忘。他写到很多女人在切除子宫后,觉得自己生命从此不完整,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和问题,这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这个肌瘤并非恶性,如果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完整性有极大的渴望,为什么就不能满足呢?这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诉求啊!”
只要病变是良性的,器官就应该还能继续承担自己的功能,比如子宫还有部分提供卵巢的供血和内分泌功能。而如果纯粹以防御风险来判断,谁敢说哪个器官不会有恶化风险呢?在手术台上,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不少医生只是机械化地做判断,而不会充分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与心理因素,但,这对于陈浩来说,已经违背了他当初选择做医生的初衷了。
人就是人,而非机械或简单生物。
要的是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医疗
3月29日上午,陈院长在手术台上站了1.5小时,10公分的手术切口将子宫取出来后,先将里面的瘤子一个个剔除干净,再进行子宫重建,让它完整如初。
这场手术,比子宫全切除手术要整整多花一倍的时间,而且对整个麻醉技术要求极高,只有全麻控制得适到好处,创伤才能更小、病人也恢复得更快,这也是当下国际推崇的“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技术支持。
第二天,吴女士已经可以下地,趁着护士不注意还企图偷偷溜到医院一楼的咖啡厅里喝咖啡,第三天,更是已经耐不住这满室的阳光,和好友去逛泉州城了。
而对于陈浩来说,这场手术也只是他诸多疑难手术中小小一起。在得知吴女士已经心情愉悦地出去游玩了,他的嘴角也泛出了淡淡的笑容,在他看来,让患者感觉到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医疗,远比冰冷无情的一刀切更来得重要。
这也是让他当初愿意抛下公立医院医生的光环,选择投身玛珂迩,因为这里所坚持的医疗理念和人文关怀与他的信念是吻合的: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