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在幼儿园里很乖,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能主动帮老师做事。可是在家里就撒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幼儿园安安稳稳地睡午觉,但是在家里无论家长怎么说,也不睡午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在家里,孩子是家庭的核心,享受到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但是在幼儿园,他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员。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导致孩子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表现。
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不一样家长应该怎么办?
1、正确地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说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从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因此,爸爸妈妈要懂得怎样爱孩子,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很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孩子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孩子缺乏进取心。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并且要积极为宝贝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孩子。
爸爸妈妈可以对宝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客观地反映给幼儿园老师。
孩子在幼儿园能认真吃饭、会自己穿衣叠被、不乱扔乱丢,但一到家里就变了样,5天在园坚持,2天在家放弃,“5+2=0”现象让家长困惑,更让老师无奈。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孩子,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家园共育的工作,让我们的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5+2>7”的教育效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