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凯叔讲故事的人都记得凯叔说过这么一段话:每个努力学习的人都知道一个词“天花板”,都想突破自己成长的“天花板”,长高,长大。爸爸妈妈对孩子每天说的话,就有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天花板”。你看好孩子,或者不看好,眼下,他们只能通过大人的话语来感受。好的骑手,很少鞭打快马。
孙俪做娘,的确很用心。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育儿之道也许更值得赞赏。正如她的这句广告代言词:“我喜欢镜头前做娘娘的孙俪,更喜欢私底下做娘的自己。”在她的微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她晒孩子的各种搞怪表情、涂鸦状态、原创画作。在某次采访,孙俪说:在孩子哭闹时,她不会呵斥,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情绪的发泄。她允许孩子释放情绪,懂得接纳孩子,更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语言,经常对孩子的表现予以鼓励赞赏。
这样的孙俪,对于孩子来说,是妈妈,是朋友,更是伙伴,她从不打击孩子,而是遵循孩子天性,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理解,去尊重,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让每个幼儿主动参与的这种自由状态下,孩子不但不会降低参与积极性,反而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活动,更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若是长期扮演着孩子差评师的角色,孩子越有可能朝着差评的方向远去。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比马龙效应”,是指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原本学习还不错的孩子,在父母的言语打压下,逐渐的被内化,开始自我否定,他由开始的故意不学习,考差点,到后来的高考失利,这个过程中,他变成了父母的“傀儡”,完全失去了自我,既然无论怎样努力都追不上父母的期望,那就破罐子破摔吧。最终,连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其他,正是自己这种日积月累的差评。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心理学中,对孩子好的表现加以关注和称赞,会带来理想的结果,这也就是正强化。
而不明原因的惩罚会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亲子矛盾以及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对于孩子而言,家长的信任与鼓励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信任与肯定是个体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需要父母亲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纳与鼓励。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自己孩子的完美与不完美。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优点,双方都在一个爱的状态中,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其次,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好的父母,应该在爱跟保护中,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拥有面对未来的能力。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这一点孙俪邓超做得很好,作为明星夫妇,免不了常年在外拍戏,据说二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一方出门拍戏的时候,另一方必须在家带孩子。平时,他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摘,一起去动物园,让小花一起跟着练瑜伽,并且通过亲子阅读,来进一步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最后,学会鼓励,夸奖孩子。所谓的“夸奖”,也绝非简简单单说几句“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建立在对孩子更多的关怀与陪伴的基础上。可见,语言的影响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孩子的沟通更是需要有底线,切不可当孩子的“差评师”。
教育专家罗玲说,教育孩子要多用正面语言,罗老师建议,父母不要做负面语言的爱好者,对孩子要善于使用“虽然……但是……”为格式的美好期许,把批评化为期望。
正如物理上的“回声”现象一样,如果你对外界喊出“你好”,回传给你的也是“你好”;如果你喊出的是“你很坏”,你听到的也将是“你很坏”。
我们希望有一个好孩子,就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不做孩子人生的差评师,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好孩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