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留言说: 我家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只要一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哭闹。到别人家去,特别喜欢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把孩子给痛打一顿。 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可下回看到孩子淘气不听话,还是忍不住…… 怎么才能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呢? 想必很多父母都会是这样的,尤其那些长期是单独一个人带孩子的妈妈们,更是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除非,你天赋就很喜欢孩子,觉得带孩子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且乐趣就在于,能不断发现孩子折腾各种事,自己有总能乐此不疲地去找出各种更有趣的方式来搞定他——在你的眼里,这就是完美的生活,而不是搞定孩子之后,才能开始完美的生活。 好了,忍不住打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认为—— 搞定孩子之后 才能开始愉快地生活 所以孩子一直在搞不定中 我们一直在希望进入愉快的生活 孩子的闹腾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哈哈哈……无计可施时 打,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所以,我们忍不住打孩子,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对孩子教育的能力,打,这个行为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外表看起来是在教训孩子,孩子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时间长了,孩子也看明白了——其实妈妈打我,不是在教训我,而是她情绪不好。  面对“忍不住打一顿”还是“忍一时海阔天空”的选择难题时,妈妈们心里总是有苦难言,酸涩难当。 A妈说: “儿子写作业写得一塌糊涂,一点没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就知道玩游戏。情急之下用书砸到孩子的额头,看着孩子脑门上的血印子,晚上心疼得睡不着觉。第二天,还要给孩子大大的补偿。” 发脾气到最后,心疼难过的还是自己。舍不得孩子受委屈,但是孩子不听话,自己也委屈,这是左右为难的“纠结妈妈”。 B妈说: “孩子不听话,自己发脾气总是不含糊,该打该骂一点也不手软,连老公都觉得自己太强势了。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绝对不能有一点的妥协。宁肯发完脾气以后,对孩子好一点,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B妈觉得自己的强势可以改变孩子,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坚决要做一个手段强硬的“铁血”妈妈。 不管是打骂以后后悔内疚的妈妈,还是将打骂贯彻到底的妈妈,都是在“为了孩子变得更好”的路上努力着。那么,到底该不该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孩子呢? 学习哥觉得,“发脾气”其实也是一件挺正常的事。虽然我坚持认为“爱的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营养剂,但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和无法沟通,偶尔“唱白脸”能让孩子有所警惕。适当地发脾气,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危险警示”:我很爱你,可以容忍你,但是你触犯底线的错误行为真的惹我生气了。 发脾气,一方面会让孩子内心有所顾忌,就像风吹雨淋能让小树苗更顽强地成长;另外一方面,它是妈妈情绪的一种出口,也能够在孩子面前展现更真实的自己。 孩子打了,就打了吧!亲爱的妈妈们,只要你知道打完了,还会心疼孩子,其实对孩子是不会造成什么心理创伤的,但也不会对孩子构成什么有效的教育结果的。  那上千年我们老祖宗传下了的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何理解呢?这可是说,打孩子不仅有教育的价值,而且还说出了其教育价值非常高哦,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几段相关的故事给大家说说吧。我想说清楚了,我们就不会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误会这句话了,更重要是不会为自己“要不要打孩子”而纠结、难过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确实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师长是可以用棍棒来教训孩子的错误的,但这个用棍棒的教育,不是现代人想象的——拿着个棍棒可以乱打孩子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礼”规来打的。 “礼”是通理的,也就是说,既然是在教育孩子,那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教育的内容是要符合道理的,要按照一定的仪轨来进行的,绝不可是我们父母师长纵容自己当下的烦恼,随心所欲的发泄情绪行为。 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情绪只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手段,因此一定不要让情绪失控。 单纯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态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错误本身。 只有耐心、温和而坚决的“发脾气”,才是真正的“教育”。 妈妈们,发脾气人人都会,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正确地发脾气”,达到教育的目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