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小时候最欢乐的记忆之一。记忆中每年一进入腊月,妈妈就开始置办各种年货,熏腊肉、灌香肠、置办新衣裳。小年一过,所有的忙碌都是为过年做准备,炒瓜子、买糖果、打扫卫生、贴对联、挂灯笼……。
因为我们家的传统是大年三十早上吃团年饭,俗称“边吃边亮”,所以腊月二十九那天,妈妈就会把团年饭需要的所有菜品准备妥当,三十凌晨一两点,爸爸妈妈就会起床生火做饭,四、五点外面还一团漆黑的时候,我和姐姐哥哥就被叫起来,先祭祖,再放鞭炮,吃团年饭。迷迷蒙蒙中面对一大桌好吃的,什么胃口也没有,只期望快点拿到爸妈给的红包再回去睡觉。吃完团年饭,在妈妈的催促下,洗头洗澡换上一身新衣服后,就迎来了一年中最轻松的日子,即使电视看通宵,爸妈也不会干涉。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过年却越来越索然无味。尤其现在,无论在我常驻的上海,或是我家乡的小县城,年货的品种越来越多,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春节好像除了春运、聚餐、发拜年短信、抢红包等就没了别的意义。曾经那种红红火火过新年的忙碌景象好像再也找不到了,成了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果只是我们自己,年味淡一点也无所谓,但自从有了孩子,我很希望他从小能了解春节的相关习俗,知道春节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究竟还有没有地方能找到一丝残留的年味,让孩子过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呢?
今年春节,我带仔仔来到了武陵山深处的土家乡镇,令人开心的是,我们真的找到了记忆中最醇厚的年味。
这天,我们赶上的是杀年猪、打糍粑和农家春晚。
杀年猪,是当地土家人过年的一大习俗。即使现在乡村里大多数家庭只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在家中的老人还是会养猪,用红薯、土豆等把猪养的肥肥的,寓意劳作丰收,生活富足。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宰杀年猪。
杀年猪是一年的大事。一般会请亲戚朋友来帮忙。一般是清晨杀猪,因此要将屠户早早接到家中,烧好开水,备好澡盆,并请亲戚朋友来帮忙。
猪头会被用于过年的祭祀,剩下的猪肉一半会被用来熏腊肉
另一半则是迎接从远方回来的子女,准备过年的各种菜品。比如最好的五花肉会用油炸过后,再煮熟,一块年三十时用于祭祖,剩下的,会制成扣肉。
猪血、猪肝等则会邀请亲朋好友过来吃,名曰“吃庖汤”。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