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稍一不慎,可能就会造成中毒。要么本身含有毒素,要么处理不当会产生毒素。特别是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抵抗力弱,很容易就中毒。
黑木耳
吃了黑木耳后,7岁孩子生命垂危
今年7月27日,7岁女孩雯雯,跟妈妈和弟弟三个人,在家里吃了浸泡了两天两夜的黑木耳,结果三人不约而同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
三人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食物中毒。医生很快查出原因,问题就出在那盘凉拌黑木耳上。
由于雯雯年纪小,吃的又多,很快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转氨酶已经超出正常100倍,其他脏器也受到不同程度损伤,陷入昏迷。
可是,一盘凉拌黑木耳而已,特别常见的食材,怎么会这么严重?
罪魁祸首,就是黑木耳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
如果黑木耳在水里泡发时间过长,就容易变质,椰毒假单胞菌会大量繁殖,这种特殊的细菌会产生一种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摄入这种毒素后,就会有致命风险。
更可怕的是,高温能杀死椰毒假单胞菌,可一旦产生这种毒素,烧不掉,煮不灭,摄入人体后,毒素会随血液流动到达人体各个脏器,从而产生损害。
预防中毒的方法真的非常简单,不要把黑木耳泡太久,一般不要超过两到三小时,即泡即食。
蜂蜜
6个月大宝宝食用蜂蜜后,中毒身亡
蜂蜜本身倒是没毒,但问题在于,蜂蜜很可能混有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毒素,只要百万分之一克,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2017年,日本东京的一个6个月大的男婴,因家人给他喂食混有蜂蜜的果汁,每天食用两次,食用量也才仅仅5克。结果,一个月后,男婴开始发病,痉挛、抽搐、呼吸衰竭,最终中毒身亡。
而该男婴食用的蜂蜜,也是市面上正规渠道流通销售的。
大人食用蜂蜜后没有问题,但未满一岁的婴儿肠道内的菌类还未成熟,肉毒杆菌会在肠道内增殖分泌毒素。
人参
婴幼儿最好不要用人参
有过三起婴儿人参中毒事件。都是家人给婴儿喂服参汤,导致婴儿中毒,其中两例治愈,还有一例因抢救无效死亡。
长期大剂量服用人参,可导致中枢神经严重兴奋和刺激,表现为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鼻衄。
人参虽然号称补药,但本身没有太大身体问题,不要自行服用,即便服用,也要遵医嘱行事,不要自己拍脑袋决定。
扁豆
吃没炒熟的扁豆,公司77名员工集体中毒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某建筑公司,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当天中午,食堂的午餐提供了扁豆角炒肉这道菜,89人就餐,结果77人中毒,食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症状,个别还出现腹痛、腹泻。
导致如此大规模的食物中毒,根源就在于扁豆角没有炒熟。
菜豆、扁豆、四季豆、豆角等,若加工时未加热熟透,食后可发生中毒。
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其引起的中毒反应,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不过好在,只要炒熟煮熟,就可以破坏毒素安全使用。
食用发酵玉米面,一家四口相继死亡
发酵的玉米面,是一种常见食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玉米面也同样容易被微生物污染,造成食物中毒。
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喜欢把玉米面放到水里浸泡,使其发酵做成酵米面,食物中毒的风险大大提高。
2015年3月,辽阳某小区内,一家四口,因为食用发酵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全家中毒。四口人没有一个被抢救回来,相继去世。
而中毒原因,同样是玉米面也极其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玉米面一旦放在水里发酵,很容易产生毒素。
只要中毒,发病急,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可达40%—100%,且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建议各位家长不要制作、食用发酵玉米面等食物。
白果
为减肥吃白果,导致中毒
襄阳的吴女士,为了减肥,每到晚餐时,她不吃主食,专吃零食。
这一天傍晚,吴女士一口气吃下一斤银杏果(又称白果),结果没多久,就开始头晕目眩、四肢麻木,还不时出现呕吐症状。
送到医院急诊一查,结果查出是银杏果中毒。好在送医及时,洗胃以后,问题不大。
吴女士还算是运气好的。更有甚者自己捡路边掉下来的银杏果回去,又没处理好,吃了中毒就更严重。
白果内含有少量氰苷,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氢氰酸。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一次食用不要超过10粒,孩子则不宜超过5粒。
白果最安全的吃法是剥壳后泡水一小时左右再加热食用,这样可以降低毒性,相对安全。
鲜竹笋
吃没煮熟的鲜竹笋,6岁女童上吐下泻
个6岁的女孩点点,过生日这天全家人外出吃火锅庆祝生日。
点点爱吃竹笋,结果竹笋刚刚下锅,她就吵着要吃。奶奶平时特别宠点点,见不得孩子哭闹,赶紧夹了竹笋给她吃。
到了夜里三四点钟,点点开始上吐下泻,送到医院,医生说是食物中毒。而导致点点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没煮熟的鲜竹笋。
鲜竹笋里面同样含有氰苷,会转化为剧毒物质氢氰酸。
如果竹笋中的氰苷全部水解,释放氢氰酸,最高的每千克可以释放出8000毫克,而100毫克差不多就能毒死一个人了。
除此之外,木薯、洋扁豆等食物,也含有氰苷,处理不当,未经煮熟,同样也可能造成严重中毒。
不过好在,只要经过充分煮熟,氰苷能够被破坏,就也不必担心会中毒了。
鱼腥草
吃鱼腥草存在潜在肾毒性和致癌性,谨慎食用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在西南地区,可能是一道常见的菜,用来凉拌,非常可口。但其潜在毒性,往往被忽略了。
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这种物质是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
马兜铃酸具有肾脏毒性,会导致肾小管功能损伤,引起肾衰竭。
当然,有很多“专家”出来辟谣,说鱼腥草的马兜铃内酰胺不是马兜铃酸,没有证据证明它有肾毒性,还说什么“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但问题是,马兜铃内酰胺潜在的毒性和致癌性,这个风险依然存在。而尤其是致癌性,和毒性还不一样,致癌物质哪怕摄入一点点,也是对身体不好的,不存在所谓剂量不剂量的问题。
因此,考虑到鱼腥草的潜在致癌风险,谨慎食用为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