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家宝宝也是这样害羞吗?宝宝以前明明是个小天使,见人就笑,逢人就招手,可到了2岁之后,忽然像中邪了一样,见到陌生人也不敢打招呼,喜欢躲一边,缩在爸爸妈妈身后,别人跟他搭话,他也不敢接话,宝宝只是远远地观察别人,一直依偎在妈妈身旁。 每个孩子对情绪、新环境、陌生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宝宝对情感比较敏感,所以和同龄人一起玩,也会偏向于回避,这是正常的反应。陌生带来不确定性,孩子感觉不安全。多给她些时间去观察和熟悉,她会循序渐进地适应的。而且,对于一岁半的宝宝来说,和同龄人社交还早着呢。她不是“佛系宝宝”,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涉世未深。 害羞是个特质,不是缺点 我们都知道,婴儿有所谓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到八九个月大小的时候,被陌生人抱的时候会哭。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总算发育到一定程度,他的记忆系统成熟了,这表明孩子总算有能力记住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别了。但很多孩子到了2岁以后,还会继续经历陌生人焦虑,这种焦虑能持续到孩子四岁,才逐渐消失的。其实,你不用担心,这也是他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 父母需要”注意三个误区“ 有些家长强硬地把害羞的孩子从“后台”推到“前台”,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不害羞。这是有害的,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1. 做孩子的代言人 比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强势的妈妈,我问她女儿:“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她女儿3岁的样子,看看我,看看妈妈,想说话但是有点害羞。这时候,她妈妈就抢话了:“她叫某某某。”然后又转过头来对孩子说:“叔叔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啊?”我怕妈妈吓着孩子了,就又轻轻问了一句:“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小女孩这次又是看看我,再看看妈妈,还是没有开口,但她妈妈又抢话:“她可喜欢吃巧克力了,在家里每天都至少要吃一颗!”然后跟我道歉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这孩子太害羞了!” 我赶紧把这位妈妈拉到一边,悄悄跟她说:“您得让宝宝自己说话啊,给她点时间。刚才您一个人把两个人的戏份都抢了,她当然没机会说话了。而且,这次谈话交流的经历,可能变成了她的一个负面经历,将来她就会更害怕和陌生人交流了。”这个妈妈的例子,就是过度干预的例子。 2.轻率地给孩子贴标签 还有一种家长要尽力避免的情况,就是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比如当着小孩的面跟别人说:“抱歉,我这孩子就是太害羞了。”其实,孩子都非常敏感,这样的贴标签式的语言,会让他以为害羞是件很不好的事情,而且他自己出了问题。有时候,孩子干脆就躲在“害羞”的标签下面,觉得自己有理由不去跟别人交往,反正你们大人不是说我害羞么! 3.过度保护孩子 还有一种害羞出现的情况,来源于平时对孩子行为的过度保护。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辈,往往会过度保护宝宝。总对宝宝说“不要乱跑”“当心”。孩子在路上跑得快一点,他们也会担心摔跤。这会让宝宝以为这个世界很危险,变得不愿意主动探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孩子就逐渐变得胆小畏缩,对人害羞了。 总结: 宝宝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方,这不是大问题,有时候这是和他大脑发育和能力发育有关的,有时候是孩子的心理特质的问题。你千万不要反应过度。当然,你也得避免一些会让孩子过于害羞的言行。你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时,其实是他心理焦虑的时候,你需要给的是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而不是直接包办了他学习社交的机会。 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游戏一直都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从社交能力的不同侧面设计的游戏,除了锻炼社交能力,还能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自信,增进与小伙伴或家庭间的情感交流。跟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 说起假装游戏,应该每位父母都不陌生,谁小时候没有玩过「过家家」呢?那过家家就是假装游戏吗?是,也不全是。 假装游戏中运用的核心要点是情景化的方式,通过情景化我们可以搞清楚自己想要了解的。 这时候的假装游戏多半是由孩子扮演老师,而父母、家人来扮演学生,还可以让家里的小玩偶一起上阵玩。我们的暖场和开场白一般是: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这是我们的幼儿园,宝宝,你是老师,我是小朋友哦,我们现在来玩游戏吧。」 假装游戏对孩子的象征性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作性想象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这些方面当然也能够得到锻炼。 因为孩子在游戏中,需要通过想象、构思,并运用逻辑能力进行素材组织和分析,通过语言或者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其实是一项综合的能力训练。 其实,假装游戏也不只是对学龄前孩子有效,有些孩子到上小学还喜欢玩这个游戏。 在点点橙,一年有24个主题盒,让爸爸妈妈和宝贝可以共同融入一个主题场景,爸妈们可以进行体验教育——比如【爸爸妈妈小帮手】、【热闹的花园茶话会】主题盒爸爸妈妈们可以与宝宝互换角色,父母掌握会变通的假装游戏这一「利器」,在陪玩、养育孩子过程中一定会获益良多的。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