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老家是牡丹江的,经常提起东北的风土人情,有天下午聊着天,临时起意要带我们去哈尔滨看冰灯,同事们一阵欢呼,于是就把机票订了。
第二天,同事们陆续开始害怕了,那应该是极寒的天气,到了那里一定透心凉,手都不敢拿出来……人真的不能在冲动的时候做决定。
一个同事说:“听说到了东北,耳朵和鼻子会冻掉的。”虽然没去过,我也知道这个纯属瞎扯,只要人活着,耳朵鼻子是不可能冻掉的。
另一个同事说:“听说iPhone到了东北会被冻关机。”这个在新闻上看到过,而且同事的iPhone6S在上海10度以下时真的被屡次冻关机。
于是我们一通采购,羊绒衫、羽绒裤、棉鞋、帽子、手套、暖宝宝、口罩……就这样在害怕、期待、准备物品中过了一个月。
终于,13号那天,我们凌晨5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同事们比我早几站上地铁,约好在机场会合。可是我一上地铁,3个同事正坐在里面,真是太巧了!
下午1点,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寒意,于是在更衣室把准备好的衣服都穿上。上身:秋衣+保暖内衣或羊绒衫+羽绒内胆+羽绒服,下身:加绒裤袜+羽绒裤+登山裤,帽子围巾口罩手套,包裹严实走出去面对东北的极寒。
坐在出租车上,同事们都大呼“并不冷”啊,因为穿得太多还热得不行,于是到酒店后脱掉了羽绒内胆和登山裤,然后一起走路去吃东北菜。
零下16度,走在路上,身上一点儿都不冷,比上海的零度左右还要舒服,原来东北并不可怕。途经索菲亚教堂,拍照留念。
真的难以想象,这是东北零下16度的天气,原本准备缩着身子贴着暖宝宝靠抖来取暖的,可是并不需要啊!
拍了几张照片,手和脸都冷得不行,提醒我现在是零下16度,还是要戴上手套,用围巾包着脸才舒服。
室内和室外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们就这样忽冷忽热的,居然都没有生病。这个是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由俄罗斯传来,现为哈尔滨一绝。
中央大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是商业步行街,始建于1900年,有很多俄式建筑。下午5点多,已经灯火璀璨、美仑美奂了。
马迭尔冰棍,中央大街特色冷饮,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名称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后,一直沿用未改。
到哈尔滨不尝马迭尔冰棍,就相当于到了北京没去故宫和长城,都会被人说白去一回。无论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冬,每天都有人排队买马迭尔冰棍,据说仅在中央大街,每天销售就达一万多根。
特色东北菜:炒肉拉皮、地三鲜、榛磨小笨鸡、渍菜火锅换血肠、打卤面、锅包肉、黑椒鲽鱼头,最好吃的还属东北大拉皮。
格瓦斯(俄语音译),是一种盛行于俄罗斯的低酒精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味道有点像啤酒,也有点像大麦茶。
小狗冰雕,同事说,在东北的冬天,商家门口、十字路口、公司门口,都会整一个冰雕、雪雕,像圣诞节的圣诞树一样普遍。
吃完饭,换上全副装备,我们来到了冰雪大世界,此时已经是晚上7点了。5号冰雪大世界开幕时,我们已经在直播上看过了,亲临现场,更让人激动。
此时是零下21度,并没有觉得特别冷,背包里备着暖宝福,可看样子根本不需要啊。这个夜晚,将是对iPhone的寒冷考验,它到底会不会被冻关机呢?
平常都是一家三口出行,此时才发现,和同事们一起出来,假装自己还是单身,真的好自由、好快乐啊!
2018年1月13日,哈尔滨,零下21度,我们在一起!
冰糖葫芦也是哈尔滨的特色,各种水果让人挑花了眼。
还是买了一串山楂的,这才是经典。同事咬了一个,差点把牙冰掉了。这山楂已经冻成了结结实实的冰块,需要一点点、一点点的咬才行,我们7个人吃了一串山楂的,一串草莓的,一个人吃一颗尝尝味道就够了。
冰块里夹鲜花,这是今年的新工艺,据说好的冰雕师都是从俄罗斯请来的。
美仑美奂的冰雕,还有一些冰滑梯,跟着领导滑了一次,屁股冰凉冰凉。
热舞大风暴,跟着领舞跳兔子舞、跳佳木斯快乐健身操,快乐是如此热烈,不一会儿就全身暖和了。
因为呵气,头发和睫毛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手机上也结了一些薄冰,可是居然没有被冻关机。它通过了寒冷的考验,iPhone7,值得信赖!
冰雪大世界号称有几十万平方米,来之前以为会跑断腿,可是并没有走多少路就逛了一圈,感觉比一般的公园还小,不知道这个面积是怎么算的。
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只玩了一个多小时就离开了,一些冰滑梯、冰迷宫等娱乐设施都没有玩,表演也没有看,略觉遗憾。
建议大家可以下午4、5点过来,玩到8:30离开,这样会比较尽兴。
另外,穿得这么厚,行动不便,手机装在衣服口袋里很容易丢,所以我把手机挂在了脖子上,这样比较安全,拍照也方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