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之五大重要习惯(上篇) 第一是听的习惯。学前的孩子一般不太有倾听的能力,对比小学生要差很多。因为这个年段的孩子处于散漫的状态,对于时间和任务的感觉并不是那么敏感,而且根据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哪怕是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孩子,专注时间也只在20分钟左右,对于一堂30分钟的课来讲,也不能做到整堂课完全专注。很多家长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在课堂当中穿插安排游戏、写字......其实也就是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调动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这个暑假,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一些引导,训练孩子聆听并且执行的能力,要让孩子感受他即将成为小学生所要做到的准备。比如说上课发言先举手,小便了要请假,课堂里不能随意走动,口渴了要等下课才能喝水......这些要求虽然是非常琐碎的,但的确是每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在入学准备的时候重点训练的项目,配合老师在入学准备期前就训练好孩子,适应小学生这个角色,对于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是说的习惯。不少孩子在进入小学学习后,他交流的语言,还是奶声奶气的幼儿语言。这个其实是不利于在课堂上和老师以及同学们进行交流的,因为很多带一年级的老师都是从上一轮毕业班换下来的,他们会更习惯用类似成人的语言跟孩子们进行交流。也有很多老师是长期教中高年级的,已经不太会奶声奶气嗲声嗲气的跟幼儿园的娃娃们交流了。这种情况出现在我的很多同事当中,当然也包括我,从五年级下来接一年级,感觉很不适应的就是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和节奏。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奶声奶气的说话,虽然不影响老师了解孩子们的意思,但有时的确会影响有效的课堂时间。老师可能会倾向把更多的机会给说话不那么奶声奶气的孩子,因为课堂是所有孩子的,要争取让更多的孩子发言。所以建议家长在这个暑假里,要尽量引导孩子用响亮简洁的口头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能够很快融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孩子,绝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够用清晰的、准确的、响亮的口头语言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的。而且越是口齿伶俐的孩子,越容易得到老师提问的机会,也更容易成为老师的小助手。 未完待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