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世界正在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这样的话刷屏朋友圈,刺痛众多父母的心。正当大家陷入沉思和自责之际,心理学大咖李松蔚则说“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气,都有可能变成最深的遗憾”。
父母太难了,不花力气,会遗憾,花了力气,也有遗憾,究竟父母要不要在孩子身上花力气?要怎么样花力气?
曾是斯坦福大学新生学院院长的教育学者和作家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做了演讲,她说,想让孩子成为闪耀的自己,家长不能过度管教。这是在预防“花的每分力气都变成遗憾”这样的后果,那怎么预防“偷懒变成最深的遗憾”呢?她认为合适的做法是——“让孩子做家务,并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为什么这样说?请听她慢慢道来。
当前的教育方式,父母花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中,同时产生很多担心,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多,没能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去。可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他们从小就没法为自己作主,他们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
正如TED演讲者所说,当前的父母普遍认为,要想孩子成功,就需要他们的处处呵护和防范,需要他们对孩子进行实时监管,需要鞭策孩子,朝着顶尖大学或职业奋斗。“我们确保他们平安无事,确保他们衣食无忧。接着我们想要确保他们能上好学校,确保他们在好学校的好班级里,然后确保他们在好学校的好班级里有一个好成绩。不仅要他们成绩优秀,还要得高分,不仅要得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嘉奖。要运动,要参加活动,要有领导力。我们教育自己的能力,不要满足于加入一个社团,还要创立一个社团,因为大学希望看到如此。”
而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时,孩子们过的就是父母规划好的童年。当父母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父母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鼓动、诱导、暗示、帮助、争吵、唠叨上,确保孩子们没把事情搞砸,没把未来的大门关上,没有毁掉他们的前途。
2.被规划之下,孩子们过的是“傀儡”人生那些有着规划好的童年的孩子感觉如何呢?
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父母们认为一切都应当充实,就好像每份作业、每个测验、每个活动都是孩子们未来的决定性时刻。
父母帮孩子规划他们的童年,当然是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幸福。但是当孩子们放学回家之后,父母们最常问,也是最先问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作业和成绩。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大人的赞许,大人的爱,以及自己的最大价值,都来源于优秀的成绩。
当他们进入中学,他们不再思考自己对哪种学习或者活动有兴趣,而是思考怎样才能考进名牌大学。
不管在中学结束后,孩子们迎来了什么样的未来,他们都已经无法喘息,都已脆弱不堪,都有些筋疲力尽,都有些未老先衰了。他们正在高度的焦虑和沮丧中枯萎,他们中有人会想,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
当然,我们家长,确信这样的生活是值得的,家长们依然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如期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或拥有光鲜的职业,他们就没有未来。
如果家长有勇气去看看孩子们,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孩子们扮演的都是“傀儡”的角色。
所以,我们过度帮助他们,过度保护他们,过度指导他们,过度操控他们,我们剥夺了孩子树立自我效能的机会,而自我效能却是人格的基石,这比孩子从我们的称赞中获得的自尊都重要得多。
3.家长要放下对成绩的执着树立自我效能,关键在于让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开花结果,而不是父母以孩子的名义所做的努力。孩子们必须自己去经历一切,去思考,去规划,去决定,去做,却期待,去处理,去反复试验,去梦想和体验生活,必须是他们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父母参与,不需要父母对孩子们的生活感兴趣,父母该做出退让,放下手中的权利吗?
不是的。演讲者Julie Lythcott-Haims说,“当我们把成绩和奖励作为童年的目标,用有助于获得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者光鲜职业录用通知的东西来定义孩子的成功,是如此狭隘”。
虽然父母的过度帮助,会让孩子获取短期的胜利,当然孩子们的童年可能会需要我们更多地帮助。可是父母的过度帮助,会长期地消耗孩子们的自我感知。
父母应该少去操心他们是否会去申请以及考进那些名牌大学,而应该关心的是,他们是否有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心态,熟练的技能,和一个很棒的身体,保证他们无论去向何处都能成功。
4.父母要给孩子爱和家务哈佛格兰特研究发现,成人职业上的成功跟他们孩提时代所做的家务相关,而且越早让孩子做家务,效果越好。演讲者说,“当他们卷起袖子,整理好心态,面对那些讨厌的工作,会自己说,总得有人来做吧,是我也无妨啊。他们对自己说,我要为改善这一切,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们在工作中成功”。
一个童年里没有家务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有人给他规划好一切,但是工作后就没有人替他们规划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了动力,缺乏了本能,去“卷起袖子”投入到工作中去,去主动观察和思考。
哈佛格兰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生活中的幸福源自于爱,不是源自工作上的爱,而是人类之间的爱,配偶之间、搭档之间、朋友之间和家人之间的爱。所以在孩提时代,父母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但是如果孩子们不先学会爱自己,他们怎能去爱他人。而如果我们无法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他们又如何会爱自己。
因此,演讲者建议,当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当父母下班回到家中时,父母不要老唠叨孩子们的成绩和分数,父母们应该关掉电子产品,好好地看看孩子,让他们看到父母脸上的欢乐。接着可以聊一聊,诸如“今天过得怎么样?今天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吗”这样的问题。
5.不进名校并非末日到来让孩子做家务,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听起来都不错。可是大学看的是成绩,没错,那我们怎么保证孩子有好成绩呢,演讲者提到了一个事实,“你不需要进入任何一个顶级名牌大学,你也可以在生活中收获幸福和成功,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他们也去公立学校上学,去那些闻所未闻的小型院校上学,去社区学院上学,甚至从那里的学校退学,证据就摆在我们面前,而这就是事实。只是我们一叶障目,愿意去看那些大学,或许我们摆脱从前的偏见,我们就能接受并相信这个事实,然后我们会意识到,就算我们的孩子没有上那些名牌大学,那也不会是什么世界末日”。
6.孩子是无名野花,不是盆栽跟那些被规划后进名牌大学的孩子相比,那些没有依从父母专横规划成长起来,能为自己作主的孩子,他们不管进什么样的学校,他们上的那些大学,都是依从自己的意志,听从自己的愿望,有能力并准备好在那茁壮成长。演讲者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坦言自己也曾经把孩子当作盆栽一样精心照顾,精心修剪枝叶,希望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到保证他们进入一所顶尖高校。但是,在她跟成千上万个孩子打过交道后,她意识到,孩子不是什么盆栽,他们更像野花,而且是那种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野花。她能做的,只是负责给他们提供健康的环境,让他们在家务中得到锻炼,去爱他们,让他们在被爱中学会爱。而那些大学啊,专业啊,工作啊,都交给他们自己来决定。她说:“我的工作不是让他们成为,我要他们成为的人,而是鼓励他们,成为闪耀的自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