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跟老人沟通更容易
多表扬
少指责
孩子出生后,我爸妈一直在我家帮我。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很少在家,可是每次在家,总对孩子很严厉,各种批评。还明确表示出对我的父母养孩子方式的不满意。这也让我爸妈很生气。如何处理老人和孩子爸爸之间的分歧呢?
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得出,父亲本身参与带孩子的时间很少。担心老人宠孩子,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直接批评指责的方式很明显无效。
首先,在不得不依靠老人帮忙的情况下,父亲必须要改变与老人的沟通方式,这是对家庭最好的选择。其实对待老人和对待孩子一样,越夸越好。相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伤害老人的情感,让家庭气氛变得紧张,也并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案例中的妈妈需要做好中间者。孩子爸爸有什么教养观点,和对老人家的要求,由妈妈转述,能够缓和气氛,避免正面冲突。
最后,妈妈需要好好跟爸爸聊一聊,想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先要去懂得倾听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为什么?就像任何人一样,一个你不信任、不喜欢甚至讨厌和害怕的人,你会真正的、心甘情愿地听他所说的话吗?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到那个人爱他,值得他信赖,很可亲,又不失权威,这样大人再去引导孩子的时候,才最有效。对孩子爸爸而言,最要紧的,就是抓住有限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利用轻松的亲子游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引导孩子慢慢建立规则。否则,只能是爸爸骂,孩子哭,最后孩子距离爸爸越来越远的局面。
句子的主语
从“你”变成“我”
我的孩子就是我婆婆在帮忙带着。她对孩子一面是很宠溺,一面又限制很多。现在孩子比较内向,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直接说,而是畏畏缩缩。我今儿跟婆婆说,你这样子带法,对孩子的探索和学习是不好的。结果越说她越急。好了,我都不敢说了。这以后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对自己说过的话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我们说话时候,开口便往往会以“你”字为主语。这往往很容易激起沟通对象对自己的辩护欲望。
所以,如果想要心平气和地和老人沟通,父母们需要知道:一个句子用“你”做主语的时候,老人听到的就是批评和自己的各种不是;一个句子用“我”做主语的时候,老人才有可能听到你的客观建议和内心想法。
所以,想要让沟通有效,必须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比如说“我觉得,我建议,我听说”之类,甚至可以搬出某专家说之类,将某个观点说成是专家说的,不要总是生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通过很自然的聊天的方式带出来也行。还可以带着老人去听相应的讲座,借助专家的权威力量。
另,关于此个案孩子要东西不习惯主动说出来的表现,妈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想要什么,就要自己表达出来,并且对孩子主动表达的做法要表示鼓励。另,可通过睡前故事的方式,将孩子的行为巧妙地将到故事里头,并和孩子讨论怎样的行为更好。
别担心,
孩子还是你的
我的孩子两岁半,女孩。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晚上突然不和我睡了。我家是双方父母轮流看孩子,一家一个星期。从生下来就晚上就一直和我睡。一直对我很依赖。有一个月了,在奶奶家就是奶奶哄睡,在姥姥家就是姥姥哄睡。睡前和孩子说好,老人哄着了,半夜是妈妈。可半夜醒了,发现是妈妈,就哭着闹着不要妈妈。只好再把奶奶或者姥姥再叫来陪她睡。我现在上班,每天下班回家后和孩子玩的也很好。可一到睡觉就不行了。请问,这是怎么了?
案例中的妈妈有些担心,孩子竟然不要自己了,我在其他案例中,也发现不少妈妈有同样的焦虑。有一回,一个妈妈甚至看着孩子只粘老人,不要自己的时候,内心有醋意。其实,这也是妈妈粘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有粘老人的现象,那就让老人保持跟宝宝的亲密关系。小宝宝,谁带她多,亲子依恋就多。但这并不会影响母子感情的。但平日里该怎么陪伴孩子,就还怎么陪。通常这个情况就是一阵子。孩子对于自己父母卷入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变的。关键是父母要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如果父母和老人之家出现“竞争局面”,这种冲突反倒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秩序感。
多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
少在老人面前批评孩子
我妈妈帮忙看孩子,常有冲突。我发现,我一要当着我妈的面儿批评孩子,我妈就护。比如孩子说脏话,我发现这是跟我妈学的,我就和我妈说,可是她却不以为然,让我很没有办法。
因为老人帮带孩子,那么妈妈当着老人的面儿批评孩子,其实就跟在批评老人是一样的,这会让老人“面子”挂不住。而且隔代亲的缘故,老人护孩子就更能理解了。所以,当着老人的面批评孩子,自然容易引发冲突,也并不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行为现象并不是真的问题。比如说脏话一事,孩子原本是出于好玩儿,当父母对他说脏话反应很大的时候,他会说得更厉害。所以不要对孩子偶尔的模仿说脏话反应太大,帮他转移注意力就好了。
另,严厉批评孩子的教育办法,也不提倡。本来在老人帮着带孩子的家庭中,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就有限,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孩子过于严格,那么更难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利用亲子游戏、良好互动去影响孩子,反而教养会更有成效。尤其是当孩子大一些,能够与父母交流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从孩子入手,孩子内心会有自己的权衡和选择。
父母和老人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养孩子这件事儿,不要有完美主义
不管怎样,我们和老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事实。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冲突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除非过于强势的老人,完全剥夺了父母的权利,那么父母就必须要亲力亲为带孩子。
爸爸妈妈承担起自己的教养责任是最佳的。如果不能,那么就要充分信任和尊重长辈。教育不可能是完美的,所有的教育都有得有失。而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则至关重要。
所以,以后跟老人沟通、聊天的时候,别忘了这句话:爸,妈,你们辛苦了!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