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去看了捧回七座金马奖的《踏血寻梅》,结果有点小失望。
因为它并不像商业宣传中描述的那样“暴力”、“裸露”、“血腥”。
案件的本身导演翁子光一直很关注,所以电影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影片是导演通过镜头表达了自己对案情的理解,以及试图对杀人者和被杀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
可最终呈现在我眼前的版本,却从头到尾迷漫着一种欲诉还羞的做派。
把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为孤独,实在太牵强。
不是我口味重,实在是在一堆讲人性的电影中它算不得出色,在一堆讲案情的电影中又显得太寡淡。
不过我看的是90分钟的广电版,也许电影里精华部分被剪掉太多,据说120分钟的导演版口味更重更精彩。
作为一枚心理学爱好者,我还是从电影中得到一些收获。特别是因为案情本身太过血腥,所以导致观众们可能都误读了导演的意思。
其实他并不是想要讲述一个恐怖的杀人碎尸案,而是想给大家分析一下“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亲子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影中三位主人公的性格命运,都和他们在童年时与父亲的关系息息相关。
王佳梅和爸爸
王佳梅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为了身份嫁给香港老男人,又不得不把14、5岁的她寄养在无亲无故的东莞。
这个年纪的姑娘处在青春期,身体在疯长心里却还是个小孩子。这么危险的时候同时失去爸爸和妈妈的保护,身心都容易受到重创。
于是她过早地失身,爱情之花还没有绽放便已经枯萎。
迷茫中,她信了主,找到了精神寄托。
她生活中的唯一乐趣是看到赢球,就给爱赌球的爸爸发祝福短信。
她成为交女,赚的钱也全拿给了爸爸,可见爸爸是她在世间唯一的一点慰籍。
可是爸爸又给不了她切实的温暖和呵护,于是她只能在茫茫友中寻找真爱,注定遇人不淑,伤爱伤身。
女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努力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男人的一生则是在不停地寻找逃避现实方法。比如动漫游戏,比如情色网站,又比如忘我工作、努力赚钱。
王佳梅的爸爸选择的是赌球。
这些合理的,不合理的理由,让男人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用短暂的欢娱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纷扰。
离婚本来很正常,但显然妈妈在跟爸爸离婚的时候,并没有顾及到王佳梅的感受。所以父母离婚对她的伤害重大,但父亲角色的缺位更是杀死她的最后一把利剑。
活着是自认为有希望,一眼看得见的绝望,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她不知道,女人一生情感的过程无非是从开始的拒绝排斥,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麻木失望。
最终所有的女人都必将唤起自我意识的觉醒,变得既独立又坚强。
可惜王佳梅有过梦想,只是没能活到自我意识觉醒的年纪。
王佳梅和继父
王佳梅的继父在电影中的台词很少,只有臧警官询问案情的说了几句。
养女被杀,他不肯对警察透露半个字,要他们去问她的”亲生爸爸”。转脸却把女儿的情况贩卖给八卦周刊好收线人费。
由此便可以看出,王佳梅继父的无情和冷漠。女儿到死都不肯替她说一句好话,也没有任何的伤心难过,即使是活着的时候和佳梅的关系也一定不好。
王佳梅想从他那里得到温暖和男性的保护更是不可能。
丁子聪和爸爸
丁子聪看起来不缺父爱,因为早死的是妈妈。
本来一家人开开心心去旅游,突如其来的车祸让8岁的男孩亲眼目睹了母亲的死亡,巨大的悲伤将他吞没,让他将妈妈去世的愤怒都发泄到了爸爸身上。
“如果没有去旅游,妈妈就不会死。”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爸爸变成了“不可原谅的人”。
丁子聪爸爸的职业是货车司机,常常要往来于深港两地。可以想象这样的工作跟孩子本来就是聚少离多,关系不会太过融洽。
妈妈是他和爸爸之间唯一的感情纽带,这条纽带断了,他通往爸爸的那扇门也就关了。
虽然爸爸也曾积极带他进行心理治疗,但巨大的外伤令他和爸爸之间那扇关了的门,不会再轻易打开。所以丁子聪和爸爸“关系不好,很少说话 。”
孩子是借由父母双方而来,他的内心需要同时与妈妈爸爸建立联结,妈妈死了,爸爸被他拒之门外,他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成了一个孤独的人。
一直在孤独中挣扎苟活的丁子聪,他明白王佳梅说的“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別是一个人的時候。”到底有多痛,明白她说的“好想死”不只是一个无知少女的无病呻吟。
他赌上自己的生命去帮她,让她不用再做人,不用再痛苦。
丁子聪没有去死,是因为爸爸还活着,哪怕他已经是坐着轮椅病入膏肓的老人,他坐了牢还要把唯一的财产——一辆破货车留给爸爸。
他虽然把爸爸拒之千里之外,但内心对于父爱的渴望一直没有停止过。
而这么多年,那位往返于深港两地的爸爸是不是另有了家庭和牵挂,我们不得而知。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