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在外地工作、上学的宁夏人,尤其是女的,对于宁夏凉皮、麻辣烫的热爱那是由衷的专一又执着。凉皮、麻辣烫那是跟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样食物,甚至其实已经超越了食物的范畴,那是家乡的代表,是浓浓的乡愁。
记得在外地上大学的时候,多数女生,每逢寒暑假回家,第一顿饭总是凉皮,或者麻辣烫,开学返校的火车上的晚饭,仍然是凉皮麻辣烫。外乡人很难理解,有那么好吃吗?他们不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是天涯海角的美味,也比不上家乡的小吃,让我们如此热爱与着迷。
上班在北京,十多年过去了,仍然忘不了那些家乡的味道。北京的凉皮、麻辣烫拌有芝麻酱,而宁夏的是纯正的、火红的辣椒,我们吃不惯口味儿温吞、四平八稳的“改良版”,仍然对家乡的“正宗”口味儿念念不忘。偶尔遇到那么两三家稍微正宗一点儿的,多数是汉中人开的,不过他们也入乡随俗加了芝麻酱进行了改良,味道有点儿似是而非。不过好歹算是北京遇到的最像家乡口味的了,所以时常吃一顿,解解馋。
成功的女人往往更大度
前段时间回银川,我又一次光顾家门口的海霞凉皮店,和弟媳点了凉皮、麻辣烫,家乡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我跟弟媳说在北京想买凉皮店的辣椒人家不卖,也不知道咱这里卖不卖。我是真的不好意思去问,哪怕海霞也认识我,哪怕我年年回家都光顾她的小店。我怕和在北京的遭遇一样。弟媳帮我问了,海霞像往常那样,满面笑容的一口答应了,不犹豫不磕绊。结果有点儿出乎我意料,一度以为辣椒不外卖是他们的行规,是啊,辣椒卖给你们了,最重要的原料卖给你了,谁还来店里吃啊?
凉皮麻辣烫好吃,主要在于辣椒,几次试图向在北京的汉中人购买,以便在家里拌面条或者作他用。可无论怎么解释,说自己不会做油泼辣子,自己实在想念家乡的味道,哪怕你卖贵一点儿,多少钱你看着要价。卖凉皮的都无动于衷,说是辣椒不单卖,也不好卖,卖贵了你觉得不合适,卖便宜了我觉得不合适。总之,就是不卖。
同为汉中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银川,差距就这么大。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行规,也许吧,但那时那刻,我觉出了海霞的大气。她还告诉我,有个在西安上班的女孩,年年从她这里买辣椒,带回西安,聊以解馋。能在他乡吃上家乡的味道,那得有多幸福啊!海霞把这个幸福给了大家。
成功源于不懈的奋斗和坚持
后来初中同学聚会,提起海霞,同学感慨,说是海霞这些年挣大钱了,据说在银川买了四五套房子了。当时听了有点儿不信,觉得是不是有些夸张了?同学还拿海霞的事迹鼓励另外一个刚辞职的同学,意思是你看吧,干什么都能赚钱,只要你能坚持。
大家都说,海霞是越来越漂亮了,越来越会收拾打扮了。确实,哪个卖凉皮的不是穿着耐脏的还沾着些许油渍的工作服?只有海霞,穿着时髦,脚踩高跟鞋,梳着个流行的发型,满面笑容利利索索的站在那里,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入,同时也带给顾客轻松愉悦的用餐感受。
临回京的那天,我带了个乐扣去海霞凉皮店买辣椒,海霞爽快地给我盛好,象征性地收了点儿钱,比我当初在北京要买人家辣椒时的心里承受价位低多了。
抑制不住好奇,我问她是否买了好几套房,她说是的,房子几套,车也有了。她老公还要在汉中接着买房,她拦住了,就一家三口没必要买那么多房子。海霞的语气里透满了轻松,是一种付出后有所得的轻松,更是对今后日子不发愁、能游刃有余驾驭的轻松。她说自己39岁了,已经干了16年了,再干几年攒够了以后要花的钱就歇着了,这些年太累了。
是啊,海霞凉皮店从刚开业到现在,我和周围的居民都是从头到尾见证了的。她从23岁还是个年轻姑娘时干起,和他的丈夫一起,离乡背井在宁夏打拼,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十几年过去了,凉皮点的门面和装修都没变过,门面还是不太大,装修也很普通,他们就是靠着自己独特的味道、热情随和的态度征服了周围居民,提升了自己的口碑,同时也赢得了财富,过上了好日子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行业都像她一样赚钱,还是她算是比较能干的。如果是,那也跟她多年来的坚持和奋斗分不开的。你若坚持,一切自来!海霞给我很深的感触:一是任何事都需坚持,坚持住了,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二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恰当的自信,都会在奋斗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今天中午,我就吃了用海霞店里的辣椒自制的麻辣烫,在遥远的异乡还能吃上家乡的味道,真的很亲切。
感谢海霞,感谢这个一直坚持不懈奋斗在路上的美丽女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