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了一个“为什么有的女性讨厌生孩子”的热帖,排名第一的答案在知乎获得了48K+的赞(现已删帖,但原问题下有其他人复制的答案),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有很广泛的传播,得到了很多“未婚未育的少女”(不一定全是)的赞同,纷纷转发表态,这是工作女性面对催生反击的经典范本,存起来以后用得着。 平心而论,答主的文章写得非常爽,完美踩中了妈妈产前产后的所有痛点,尤其是被催婚催生的广大女性的痛点,以及给出了一个大家都想试但碍于现实没机会尝试的方案,你行你上啊!上完就知道你不行了 文章的真实性暂且不论,它所带动的关于女性生育的负面的和恐慌的情绪,是真的。但恐慌之所以是恐慌,是因为感受是真,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答主帖子被热传和热赞来看,确实有很多很多的女性都认为,生孩子和追求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立的。 在生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就会身材走样,就会蓬头垢面,就会丧偶式育儿,就会单方面付出的恐慌之下,不生孩子,拒绝苦役,几乎成了新女性的政治正确。 不生,是追求自我的独立,而生,是被男权绑架,是自甘堕落。 但追求自我和生孩子,真的就是对立的吗? 我们可以举出大把的工作养娃两不误的学霸辣妈,也可以举出无数生娃之后变成黄脸婆的老妈子,但这个区别真的是孩子吗? 前一段,我跟朋友有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是关于当着全职医生、养了五个孩子、顺便还考上了哈佛的日本妈妈吉田惠波的,我表示,对于她的智力、执行力,以及对自己的狠厉,我自愧不如,即使没有孩子,完全不睡觉,专心致志准备留学申请,我也不一定能申上哈佛啊。 鸡汤里说,全职妈妈带着五个孩子也能考上哈佛,只要做好时间管理,你也可以。这是强行拉近了你、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我们相差的,不仅仅是五个孩子,还有不能忽视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事实上,有娃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本就独立,孩子会占据一定的时间,但并不会让你就此失去了独立性。大处着眼,小处放手,善用工具,接受帮助,你的时间并不会全然被孩子吞噬。我们本就起点不同,别人家看得见的蓬头垢面,不一定就是你确定的人生。 如果本来生活品质就高,孩子的到来会有一定影响,家庭支出的比例会有调整,但孩子只是孩子啊,他本身不会提太多要求,贫贱过得富贵过得,你为孩子增加的支出,很大程度上反应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追求。 简单地说,你生活变坏的锅,孩子不背。 你的选择,你自己负责 其实要不要生孩子,并没有标准答案,生与不生,都是权衡之后的自我选择。我们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再根据现实的状况作出调整,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为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之后,要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一直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真的有人会被迫结婚,被迫生孩子?电视里那么多家庭矛盾的真人秀,都在上演逼与被逼的戏码,长辈苦口婆心,我都是为你好,晚辈义愤填膺,我是被你逼的。 难道真的有人可以把你五花大绑送去登记、送上产床?难道我国婚姻登记的时候不是都要问一句,是自愿的吗?只要说一句“不是自愿的”,工作人员是绝对不会盖章和发证的。 现实生活中,确实很多人被逼婚、逼生了。但是从被逼(别人)到执行(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真的不想,也有很多很多种办法可想。 这种“被逼”的背后也许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态,那就是,如果我按照你的想法做了,你要为我接下来的选择负责。 比如,我按照你的意愿结婚了,你要为我的婚后幸福负责;我按照你的要求生孩子了,你要为我的孩子负责。 长辈们出钱出力、大包大揽,是他们边界不明,但晚辈们借坡下驴、顺水推舟,就是在推卸责任了。 说回到养育,伪单亲妈妈不可取,换成伪单亲爸爸也并不代表女性的胜利,我们一直反对父亲缺位,解决方案并不是让妈妈甩锅啊!<b>对于家庭而言,夫妻双方有均等的责任,任何一方承受过多,都可能会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隐患。 孩子从来都不是为谁而生的,在家庭关系中,不是说妈妈或者爸爸就应该要为了孩子付出一切,而是说,孩子既然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有责任。 养育过程中的光明与黑暗并不会泾渭分明,跟宝宝的互动也存在于每一个相处的细节中,不一定做家务、喂奶才是养,也不一定逗笑、陪玩就是高质量陪伴,但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选择是什么,孩子都知道。 我们投入的爱,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孩子变化,也带来成长 生养孩子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它会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上、关系上的重大变化,而且在生养之前,我们可能对此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恐慌的一个来源。 作为妈妈,每每回想起产后艰难又复杂的状况,我还是心有余悸。因为有了孩子,我的生活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这些并不是在怀孕之前就想好的,而是权衡当下的状况一个一个选择做出来的。但这样的改变,是好是坏? 我觉得是好,至少不坏。 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不会知道和体验到这样爱与被爱的方式,收获这样的依恋和温暖;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不会重新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与童年的自己和解;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也不会深刻认识到亲密关系中隐藏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 是的,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自己的追求调整到了一个更适宜方向。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孩子,这个历程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 变化的过程或许有痛苦,但因为孩子而带来的认识升华,也确确实实是我的收获。 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里,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成年中期的主要冲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在这一阶段,我们开始走出自我,为别人付出</b>;培养儿女、照顾父母、关爱伴侣,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我们不再以为索取,而是学着付出;我们学着认可自己的成就并接受自己的不足,学会成为自己。 这些变化不是飞速发生的,而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达成的。有意思的是,成人的这一阶段的发展同孩子的成长历程重合,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共同发展中趋向成熟。 孩子推动了我们的成长,并最终成了我们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养育带来的额外奖励。 不生孩子,是个人权利,只要是发于内心的选择,就值得尊重,就有不被逼迫的权利。 而选择生养一个孩子,更该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像莅阳长公主说的,情出自愿,事过不悔。 不是因为长辈的压力,男方的血脉,更不是因为政府的号召,社会的压力,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再不要就晚了,也不是因为你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父亲”,而是因为,你想成为一个母亲。 生孩子的出发点,从来不该是“会不会对我的生活有影响”,而是,我已经成熟到想要一个孩子,准备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了。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和任务,都需要做出选择,承担责任,接受变化,拥抱成长,孩子只是推了我们一把。 当然,让男人也参与并体会这种成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毕竟,夫妻双方共同承担,才是孩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赞同,情出自愿,事过不悔!就我个人经历来说,虽然没有那么优秀,但也没有自暴自弃丧失自我,大学毕业就订婚了,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读研,读研期间结婚了,研究生毕业就怀孕了,怀孕没有上班,仿佛一切都不在正轨………但短时间境遇说明不了什么,怀孕不代表就可以放任自己,孕期注意饮食,注意作息,控制体重,并没有因为生孩子就身材走形,学习新的知识,让我在待业两年宝宝15个月的时候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总之,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许多,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