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应过激的诱因ABC‘S
(1)A'S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大危机,例如洪水、地震等。另一类则是日常的烦心事。事实上,我们倾向于在重大灾难面前临危不惧。人们在遭到重创时往往会显示出非凡的能力。洪水和地震受害者可以做出不可思议的事让自己在灾难中生存并振作起来,重建自己的生活和社区。而日常的烦心事会让我们六神无主,那些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麻烦、决定和难相处的人,用车轮战来磨蚀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却是致命的。
比如,在工作中能刺激到你的是不停的打扰、频繁的截止时间、难以相处的上司和同事、拥挤的交通、繁琐的规章制度、没玩没了的工作任务等等,在你必须做的和你认为是对的之间老是存在差异,不确定自己做得好不好,责大权小,跟难缠的顾客或其他部门的人打交道,光是想想就够烦的了。
在个人生活中,诱因可能是跟你的孩子相处、跟配偶或恋人发生冲突、生活用品坏了、财政问题、搬家、跟难相处的亲戚或邻居打交道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A’S是好事,有些是坏事,它们都可能是潜在的诱因。我们几乎有本事对任何事都反应过激。虽然我们不会都对同一件事反应过激,也不会遭遇完全相同的情形,但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套可能刺激我们失常的个性化因素。
(2)
我们先暂时跳过B’S来谈C’S。C’S代表两件事: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比如,你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但却在路上遇到堵车(A’S),随着你迟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你开始焦虑、烦躁和恼火(你在C处的感觉)时,你会如何开车呢(你在C处的行为)?你也许会想方设法拐进小巷子,在车流中穿梭,开得比平常要快,疯狂打喇叭,朝其他司机大吼大叫等等。如果不是真的很烦躁,在正常情况下你会这样开车吗?多半不会。所以你看出问题所在了吗?
这种模式的首要一点就是: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产生。你的感觉方式强烈地、大大地影响到你的行为方式。如果你过分烦躁、生气、急不可耐地想要达到某个目的,你就会做一些平时不太会做的事儿。想象一下:当你青春期的孩子这星期已经让你生气了第100次,他不遵守规定、不尊重人、不负责任,你受够了。这时候你会如何说话和行动?现实往往是,你会提高嗓门、威胁、说脏话、大发雷霆。你如果不生气,会这样做吗?多半不会,所以,我们的感受通常催生我们的行为。
“如果你想确保没有人或事可以左右你,那么只要不过分焦虑、生气、抑郁或愧疚就行了。”如果只是这样说说而已,那这本书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想解决问题那你想的就未免太简单了。实际上,明白这些神经病心理所引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过,关键问题是:什么东西导致感受的产生呢?是什么一开始就导致我们过度焦虑、生气、抑郁或愧疚呢?这就是令大部分人犯下不可思议的错误的地方:他们相信A’S(诱因)导致C’S(感受和行为)。
虽然事实上这并不是真的,然而,我们就是这样想、这样说、这样解释我们的世界的。假如我对一位同事说:“晶晶,你今天上午看上去像是被谁惹了似的,怎么了?”她会说:“我刚刚在地铁上碰到一个一身酒气的人,他超级不文明,大早上的好心情都被毁了。”她说话的架势好像是碰到一个不文明的人(A)导致她心情不好(C),可这不是真相。尽管看上去像是这么回事儿。但这过程的中间,她在B处对这个不文明的人的看法,也诱发了C。
A是无法直接导致C的。
大多数情况下,A’S(诱发性事件)并不直接导致C’S(感受和行为),而是B’S导致了C’S的发生。B’S跟A’S的相互作用,成了C’S的主要导火索,B’S才是杀手。那么什么是B’S呢?
(3)
B’S指的是你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当我们在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感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反应,所有这些活动归纳起来就是,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S牵着鼻子走。
由此,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不是A’S导致C’S,而是B’S导致C’S。当事件发生时,我们首先做的事是思考,然后再做出感受和行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人或事件,才真正决定我们会有多愤怒、沮丧。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如果A’S自动导致C’S,我们就会有麻烦,因为反应会完全失控。然而,既然我们在B处对某人某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应对,我们就有了控制反应、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的潜力,这是好消息。坏消息是,我们也不得不对我们在C处的感受和行为负责。有时候,我们埋怨他人或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以此证明自己做出过激反应是合理的,是对的,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举一个沉重但明显的例子:别人伤害了你的至亲,你很愤怒甚至仇恨这个人(这很正常),但由于你错误的思考方式,你也选择同样的方式伤害他报复他。那么到头来你很可能也要负法律责任,因为并不是他伤害了你,你就可以伤害他,你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们不是说感觉强烈是坏事。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对打击和挫败我们的人或事反应过度,而我们面对这些情况的思考方式却是雪上加霜。强烈的感觉是好事,反应过激却会把我们搞得一团糟。在明天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将会指出三种病态思维方式,希望大家能够谨记,并练习避免这些病态思维方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