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倾听,让沟通更顺畅
1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 导读 -
/ 很多人在听到倾听有助于沟通时,都笑了。他们认为,不就是听别人讲话嘛,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当他们将“倾听”进行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发现效果差强人意,于是抱怨“倾听”是个骗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倾听”的技巧,只是按照自己平日的习惯去跟人沟通,他们以为自己“倾听”了,其实并没有。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学会如何倾听。 /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跑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没考好。她已经足够内疚,可能想听妈妈说些肯定或是鼓励的话。但是她的妈妈回复她一句“你为什么没考好”或是“别人行,你怎么就不行”,一句话,就会让小女孩失去了倾诉的想法。长此以往,她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再与自己的妈妈分享了。
孩子为什么不再与父母谈论他们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只有很少的父母能够成功地与孩子维持一种帮助者的关系?这是因为很多父母都没有掌握“接受性语言”。
▼
(一)“接受性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说“接受性语言”很重要?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并且向另一个人表达真诚地接受时,他就拥有了成为另一个人有力的帮助者的能力。他对另一个人的接受,正如自身一样,是建立一种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个人接受时,他就会从此起步,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以及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父母却不了解“接受性语言”的力量。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你现在不接受他的这些行为。
因此,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接受”的语言,认为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办法。而且,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价值观输送给孩子。父母跟孩子的交谈中总是充满着评价、判断、说教、警告和命令。

事与愿违,不接受的语言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他们会变得拒绝与父母交谈,他们觉得闭口不谈他们的情绪,把问题留给自己比跟父母沟通更舒服、更简单。
接受性语言能够使孩子敞开心扉,它可以使孩子自由地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问题。
为什么现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变得越来越吃香,并且那些咨询师大都能成功开解到咨询者呢?其秘诀就在于,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中是不存在不接受感的,同时,咨询师还能够使用接受的语言,并让其他人真实地感受到这种语言。
所以,父母需要学会如何通过他们的语言向孩子传达接受感,帮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以及让其增强自我价值感。
但是,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某种行为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接受,也即,父母需要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接受感。
(1)用非语言方式表达接受
非语言方式指的是除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比如用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或其他行为来传达感受。通常我们想表示接受,但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可以运用非语言方式来表达。比如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第一期里,陈小春白天对小小春发了脾气,晚上道歉的时候,小小春没有说话,却用手摸了摸爸爸的头,就表示自己接受了爸爸的道歉。
(2)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受
当一个孩子正致力于某项活动时,放手不管是一种表达接受感的有效的非语言方式。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经常通过干涉、打扰、检查和介入向他们的孩子传达不接受感。成年人常常不会对孩子放手不管。他们会侵犯孩子房间的隐私,或者介入他们的个人隐私,拒绝给他们独自一人的自由。这只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因此,当孩子正从事某项活动时,袖手旁观是一种能够明确传达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感的方式。当然,孩子从事的这项活动需要只是与他个人相关,而不会危及别人。

(3)用被动倾听来表示接受
什么都不说也可以明确地传达接受感。沉默——“被动倾听”——是一种有效的非语言信息,也可以有效地用来传达接受感。因为有时候倾诉者只是想要完成倾诉这个动作,并不需要别人给出建议。
(4)用语言方式表示接受
大多数父母都意识到,在人际互动中,一个人无法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人们需要某种语言交流。父母必须开口与孩子谈话,孩子也需要他们主动开口谈话,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密而重要的关系。
▼
(二)12种沟通障碍
谈话是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在P.E.T.课程中,通常会有一个小练习,以帮助父母了解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找他们时,他们会使用哪种方式给予回应。
假设有一天,你19岁的孩子在客厅里宣布:
“学校真是太没意思了,老师教的知识一点实用性都没有。我决定不上大学了。要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根本不需要接受大学教育,比尔·盖茨不也是直接辍学吗?他现在也挺成功的。”
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回答?
再来设想另一种情况,你的10岁的女儿跟你说:
“小明平时都是跟我玩的,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他总是找夏丽丽玩,也不跟我玩,他们两个真讨厌!”
这时的你该怎么回答?
又比如,你12岁的儿子跟你说:
“为什么要让我洗碗?肖强的妈妈都不要他洗碗!”
这时的你又该怎么回答呢?

通常情况下,父母的口头回应方式可以大致归为12种类型:
1.命令、指挥——告诉孩子做某事:
· “我不管别人怎么样,你必须洗碗!”
· “你懂什么,就说大学教育不好!”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 “如果你那样做,你会后悔的!”
· “你再说一句那样的话,我就让你出去!”
3.规劝、说教——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 “你不应该那样做。”
· “你应该这样……”
4.说服、教育——试图用事实、辩论或者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上大学会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小孩必须学会友好相处。”
5.建议、给出解决方案——告诉孩子怎么解决问题,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 “去跟其他的小孩交朋友。”
· “先把大学读完,再谈做大事吧。”
6.评价、批评,表达不赞同——给孩子一个负面的评价:
· “你还没想清楚。”
· “我没法同意你的想法”
7.表示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
· “嗯,我认为你很漂亮。”
· “我同意你的做法。”
8.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 “你是个被宠坏的小鬼。”
· “你的行为就像个蠢猪!”
9.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或说出这样的话;表示你已经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问题的所在:
· “你有那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在学校过得不太顺利。”
· “你只不过是嫉妒他。”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通过谈话让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驱散他的情绪,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 “明天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 “别担心,事情会解决的。”
11.调查、质问、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 “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的?”
· “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讨厌学校?”
12.退出、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回避这个问题或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开玩笑的方式转移话题,把问题放在一边:
· “好了——我们聊点高兴的事吧!”
·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以上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时常会遇到的12种沟通障碍。也许父母自己没有发觉,还会觉得自己对孩子挺关注的,但是孩子却越来越不爱搭理自己。如果有人指出他们的沟通不当之处,他们也会感到无奈:“我们还能用什么话回答?”?
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情感信息或是问题信息,最有效、最具建设性的回应方式之一是使用“敲门砖”或“继续谈话的邀请”。这些回应中不包含任何听者自己的想法、情绪,只是邀请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或情绪。其中最简单的就是以下几种态度暧昧的回答:
· “嗯。”
· “是么?”
· “怎么样?”
或是更明确地传达邀请对方继续开口的信息,例如:
· “给我讲讲吧。”
· “告诉我更多的情况。”
· “你想谈谈这件事吗。”
这些敲门砖或谈话邀请能够很好地帮助对方与你沟通。
除了被动倾听之外,与孩子沟通时,“积极倾听”技巧也很有效。因为积极倾听是使信息的“传送者”与“接收者”建立关联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接收者与传送者同样积极。而且,积极倾听有5点好处:1.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2.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暖的关系;3.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4.使孩子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5.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来与孩子沟通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