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妈妈们在为宝宝购买任何产品时,都会通过在各种平台、渠道去互相比较。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各类营养素,使得妈妈们在选择时往往容易“挑花眼”。就拿对于宝宝非常重要的维生素AD制剂来说,不少妈妈们开始纠结于如何挑选适合宝宝的种类:有印着“OTC”标识的,有印有“健字号”标识,也有没有标识的“功能性食品类”, 这几种产品有何区别?究竟该如何选择?别着急,维生素AD小课堂本周继续开讲!
药品PK保健品/食品,孰是孰非?
常见的药品包括两类:一类是处方药,另一类是非处方药,处方药需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开具处方方可购买;而非处方则完全相反,是一类不需要任何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一类药品,即带有OTC字样的药品。此外,OTC又分为红色OTC和绿色OTC,相比较而言,绿色OTC安全性更高,可以理解为绿色OTC是药品这个范畴下最安全的一类药品。目前,医院医生开具最多的维生素AD产品也基本为绿色OTC,这类维生素AD产品具有治疗和预防维生素AD缺乏症的功效,消费者也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并按照说明书要求服用。
保健品和食品类的鱼肝油,在剂量上含量较低,在功效上也不具有任何治疗和预防维生素AD缺乏症的作用,并不能满足0-3岁宝宝的日常成长需求。
为了更好理解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含量和配比等角度来加以区分。
前面已经提到药品是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因此这就要求在上市前,药品的含量、成分以及配比都需要经过药监部门的层层把关和审批。单不说一个药品上市前要经过多少年的研发和试验,而凡是上市的药品无论疗效和安全性上面,都必须是经过了临床试验的支持和验证才准予上市的。因此,药品无论是疗效上和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都遵循了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维生素AD的预防剂量需根据《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防治方案》、《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等各方权威建议:0-3岁宝宝每日推荐补充剂量为维生素A1500-2000IU、维生素D400-800IU的规范来生产,配比上更是严格遵循《中国药典》中3:1的比例严格配制,这个比例是相关研究表明宝宝服用最有效且最安全的配比。相比之下,保健食品对维生素AD的含量一般比较低、配比也多为10:1的比例,显然缺少对于0-3岁婴幼儿的营养需求的考虑,无法有效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A缺乏症,容易给宝宝带来健康隐患。
此外,所谓的天然鱼肝油也并非安全无污染,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而且通过大鱼吃小鱼的生物富集作用,大鱼体内更容易富集污染物,特别是肝脏更是重金属的重灾区,而提取的鱼肝油安全性也有待考证。
依靠日常饮食补充维生素AD,真的靠谱吗?
说完保健品,我们再来说说说日常饮食,天然食物中如胡萝卜、深色的蔬菜水果、动物肝脏、奶制品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D,奶粉、母乳中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AD。日常中,随着为宝宝添加辅食,致使一些家长没有额外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原因是他们担心额外补充会过量。
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先说母乳,母乳本身维生素AD含量是偏低的。有研究表明,妈妈母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只有4-100IU/L,维生素A含量最多也只有500 IU/L。也就是说,每天孩子至少要吃3-4升母乳才能达到基本营养需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奶粉中的含量又如何呢?维生素AD理化性质不稳定,在奶粉中制造、储运、冲泡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氧化失效,造成营养的损失,因此宝宝实际的摄入的维生素AD量远远达不到奶粉盒上的标示量。
再有对于添加了辅食的宝宝,尽管饮食上变得更为丰富,可是维生素AD在天然的食品中存在较少,动物肝脏含量最高,可是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容易富集重金属,而且胆固醇含量过高,并不能做为常规饮食每天都吃,而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D,维生素A的转化率极低,也很难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
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应首选国药准字号
家长们要知道,我国长期处于维生素A中度缺乏状态,而我国0-3岁婴幼儿维生素AD的缺乏率合计已超过70%。对于0-3岁宝宝,中国营养学会和儿童保健学会权威建议,每日常规小剂量补充维生素AD,是一个既有效、又安全的方式。
因此,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妈妈们应该该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标有“OTC”字样的药品。维生素AD产品最好是根据宝宝不同年龄段分段设计的,即每日根据维生素A 1500-2000IU,维生素D 400-800IU的范围配制。从宝宝15天起开始为其补充,并坚持给宝宝补充到3岁,能有效预防维生素A及维生素D缺乏症,促进宝宝骨骼发育,提高免疫功能。
小编提醒:作为一名合格的妈妈,在宝宝营养补充这条路上一定要不断汲取知识,让自己成为宝宝的“营养”管家。尤其是在选择维生素AD制剂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走出认识误区,才能更好地为宝宝筑起坚固的“健康防线”!
下期预告:
补充维生素AD,你在给宝宝海淘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