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个周末,我和拍爸花了整三天时间、近一万块钱,上了三天的P.E.T课程,回来之后,好几个朋友一直问我们,究竟学到了啥?
三天课程内容很丰富,需要我们今后在做父母的过程中慢慢去实践、体会,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课时看的一个视频,这个小故事讲述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同理心。
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词,当我真正开始理解和做到后,整个家都变得平和亲密许多。
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吗?
可以这么说,但要真正理解透,却又不那么容易。
1.不要同情,要同理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狐狸,很伤心很难过,情绪就像掉进了井底,陷在黑暗里瑟瑟发抖。
你是希望,有一个人,也爬到井底,告诉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了,我陪着你,你不孤单。”
还是希望,有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井口,对你喊,“天哪,你看起来好可怜啊!”
你一定是希望听到第一种对不对?
是啊,我们都想要一个懂自己的人,而不是同情自己的人。
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真正进入到别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
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很深。一个小男孩在学校打架,鼻子被同学打断了。
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在电话那边说,“我理解你现在很疼,但我现在很忙过不来,你先忍一忍吧。”
小男孩听完后非常愤怒地回,“如果你真的理解我,就应该拿块砖头把自己鼻子砸断!”
我想,孩子愤怒的是妈妈根本没有理解他,“疼”只是一种痛觉反应,他内心经历的孤独、委屈、担心、难过才是真正需要被拥抱和接纳的。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2.不要评判,只要听到
在真正进入了他人的感受后,同理心还要求我们不要评判。
人在被倾诉的时候,本能地就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为这样才算是安慰。
“我的娃娃被扯坏了,我好伤心啊。”
“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个新的。”
“老板太变态了,这工作干不下去了。”
“没事,最近好多地方招人,你上招聘网站看看吧。”
这样的回应,常常习惯性地给出评判和对策,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
在上P.E.T课程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听一个心理咨询的录音,一个妈妈倾诉她在家里的种种不幸,懒惰好赌的老公,刁难无理的婆婆,顽劣成性的儿子......
每每听到那些令人气愤的细节时,我们都在下面恨得牙痒痒,不自觉地说着,“这样的家庭还维持着干嘛,赶紧离婚啊,用上法律手段啊!”
但就在我们急得不行时,却发现整个倾诉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回应全是“嗯”、“是的,还有呢?”没有一句评判,也没给出一个对策。
看似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但这个妈妈每月都会去咨询,每次离开时,都带着满足和感激。
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回应很难让事情好转,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除非倾诉的人主动提出想要得到建议,否则,再好建议也不如一句,
“虽然我不知道要跟你说什么,但很高兴你愿意把这些告诉我。”
同理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这种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才是所有关系平和亲密的秘密。
3.不用培养,只需找回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同理心呢?
听听这个小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
一个小男孩看到后,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
后来,小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同理心。它不需要培养,是天赋的能力。
只是很多时候,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侵占了情感的表达。
亲爱的,你愿意在你爱的人需要时,跟他们“在一起”吗?
试试找回那个纯真的自己,用同理心,让别人幸福,也让自己丰盛。
(文章来源于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