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
1995年,研究人员在《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确定,在6岁以前穿鞋字的儿童中扁平足更常见(8.2%),相比那些不穿鞋的(2.8%)儿童。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假设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我们的脚的作用,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抓住地面。在1905年美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发表的一张图说明了,如果你的脚从未穿过鞋子是什么样子。
右边的脚(A)是穿了三个月鞋子孩子的脚。左边(B)是成人一辈子赤脚的脚。尽管穿了短短的三个月的鞋子,脚趾已经开始卷曲,大脚趾向内倾斜。
在日本
0-10岁的孩子,足弓还没有形成,走路时最好的选择是光脚,鞋子只是保暖和避免孩子的脚受伤害时用的。这个结论,是他们曾经花了十年时间跟踪一批小朋友从一岁到十岁,观察脚步足弓的发育,以及不同选鞋和用脚习惯对脚部发育造成的影响后得出的。
只有在走路过程,足部反复做握东西的动作,才能保证前脚掌及足弓健康的形成。足弓形成的最佳时机是0-10岁,而成长期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脚底板形成的外部条件,就容易长成拇指外翻、扁平足等脚部缺陷。
在欧美
医生强调不会走路的孩子不需要穿鞋,即使会走路的孩子,医生也会建议要时不时让孩子光脚在草地、地毯、木地板等不同材质的地面上走路。
豪威尔是生物教授,“光脚才是自然的状态,是最自然的。”豪威尔教授说,“跑步和走路,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你在脚上穿了鞋子,就会改变它们会改变站立、行走和跑动的方式,这种改变是不自然的,通常都有负面影响。”
豪威尔教授认为:对大部分人而言,在大部分环境下,大部分时间内,赤脚都是最健康、最自然的模式。
专家说
在权威儿科学术杂志《儿科(Pediatrics)》上也论证了宝宝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不需要穿鞋。
1991年Pediatrics上发表过一篇Dr.LynnT.Staheli关于儿童鞋子综述文章,结论是这样的:
1,对儿童脚发育最好的环境就是裸足;
2,鞋子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脚不受伤害和感染;
3,刚性和挤压的鞋会导致儿童足部无力、畸形等问题。
增加脚力
改变着力点:
走路或站立的时候,利用脚跟,全脚掌,外侧,内侧,脚尖。
弹力行走:
垫着脚尖,弹跳着走路(小时候常蹦蹦跳跳的方式)。
改变着力点:
走路或站立的时候,利用脚跟,全脚掌,外侧,内侧,脚尖。
在斜坡上:
尝试用脚趾抓住地面。
沙上行走
怎么买鞋
如果真的要买鞋子的话,好好量量脚的尺寸,可以请店员据此推荐鞋型和尺寸,再让宝宝试穿一下。无论是鞋长还是鞋宽,宝宝穿上都应该合脚,同时又略有空余。
宝宝站立时,看他的大脚趾和鞋头之间是否有1厘米左右的空余。你也可以让宝宝脚趾靠着鞋前部,看他的足跟和鞋后帮之间是否能塞进你的食指。除了内长要大于脚长1厘米左右外,还可以选择鞋宽。鞋宽范围一般是D到H,一般胖瘦的小脚穿F和G的。
提醒
10岁前请避免鞋底有弧度支撑足弓的鞋子,寻找宽头套,柔韧的鞋底,平底跟(脚跟和脚趾一样高),基本没有缓冲和脚踝支撑。因为孩子的脚在发育期,被顶住影响锻炼,容易形成扁平足。
因为宝宝的鞋子大概每年都要长一两个号,所以家长要定期检查鞋子是否合适,1-2岁的宝宝应该每2个月检查一次看看鞋会不会太小,而2岁以上应该3个月检查一次,宝宝脚的成长很快,鞋子很可能只能穿几个月,所以买鞋子应该对价格有更合理的心理判断。在宝宝4岁前,每隔8周(大概两个月),就要给宝宝量量脚长,看看是不是该换鞋了。等宝宝4岁以后,一般每隔3个月量一次就可以了。
(来源:育儿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