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总是困惑无论如何与孩子沟通,都没有效果时,有没有想过,其实是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你用错误的方式爱他,而他并没有感觉到你在爱他。
父母不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就永远无法与孩子建立联结。“骨肉相连”是一种连结,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联结”更为重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好,对孩子的影响力才会越大。
自主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撇开外界带给我们的各种束缚,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非常渴望自由:人身自由、财务自由、情感自由……所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联结孩子内心的一把钥匙。
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时候越不让孩子干什么,他就偏偏要干什么,非得和大人对着干。
如果家长选择大声吼叫孩子,那估计后面有的受了,因为孩子肯定会哭闹一阵子,而你为了哄好孩子,还得答应他再多玩一会儿,如此折腾一番,何必呢?
变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定好时间,并给他一个选择,比如:“10分钟以后我们就得走了,你是想在这接着玩10分钟呢?还是去那边玩一下再走?”这样说出来,孩子会觉得自己不但可以接着玩,而且还可以玩两样,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做决定的感觉。
尊重孩子是了解、发现孩子的起点,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还包括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以及对孩子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
归属感
归属感,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尊重,并信任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实我在有自己的家庭之前,也就是在原生家庭中时,一直不太有归属感。我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平时在家里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哎呀,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嘛。弟弟小不懂事,你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吗?能不能少让妈妈操点心?
要想让孩子有归属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应该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予积极的赏识和尊重。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当孩子向我们吐露情绪时,我们首先要表示理解和接受,然后再用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来引导孩子,比如,“妈妈小时候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总是不如我同桌好,其实妈妈当时也挺嫉妒她的,但是妈妈把这种嫉妒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于是妈妈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用功努力,终于在下一次考试中超过了她。”
像这样,要让孩子明白,有负面情绪不可怕,要学会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情绪。家长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己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认同感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静止脸实验,先让一位妈妈和他的孩子开心的互动,然后再让这位妈妈面无表情,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妈妈都不给与回应。当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时,他们就会受伤、崩溃。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情绪,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认同,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只要抱起来就不哭,一放下又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失去耐心,索性就让孩子一直哭不管他,后来孩子真的不哭了,你以为这样你就成功了吗?
错了,当孩子不再用哭泣来寻求安慰的时候,或许就是他攒够了失望已经放弃的时候。因为他知道,再多的哭闹,可能都无法得到大人的回应和重视。
孩子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他不光需要食物喂养,更需要心灵关心。如果孩子和你不亲,教育就是无效的,哪怕父母的出发点再好,采用的方法再高明都没有用。想想看,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不觉得父母爱他,他为什么要改变? 换句话说,能够促使孩子发生改变的,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