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四岁左右开始摆小摊,到现在两年多了。直到最近的一次,在小区门口,看到她自己摆商品、定价格、写价签、找钱等等,好几个妈妈奶奶都很惊讶,过来问她怎么“这么乖”“多听话,好能干”时,我才意识到,女儿在有些方面表现的确比较“懂事”。比如不乱要东西、会衡量商品的贵贱、懂得爱惜玩具、有时间观念、可以大方跟不熟悉的人沟通等等。回想了一下,觉得还真跟我们“摆小摊”有关系。 跟大多数家庭差不多,只要是孩子的需要,家里都是优先满足。打着“女儿要富养”的旗号,每个月都会“败”几样东西。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孩子的衣服、玩具、书籍等等多得家里都快装不下了。才意识到有点不对头。同时,因为要求孩子自己收拾房间,可这么多东西,小小的她确实有点无从下手。 找来两个大箱子,一个放“要”的东西,一个放“不要”的东西,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清理出一堆闲置的物品。女儿的房间清爽了,但新的问题也来了。这些闲置怎么办呢?有些书、衣服可以捐出去,但很多玩具不太适合捐赠,扔了又可惜,所以我跟女儿商量“摆小摊”,把它们卖了。 第一重要的:“是卖,不是玩” 孩子第一次摆小摊的时候很兴奋,感觉像在玩游戏。东西放好后,就跑了,完全没有“摊主”的概念。我把孩子拉回来,告诉她这个摊位就是她的“工作”,所以一定要站好“岗”,有顾客了还要介绍商品,所以是不能乱跑的哦。通过第一次“摆小摊”,女儿明白了“这是在卖东西,不是玩游戏,需要对自己的商品负责”。对我来说,虽然孩子卖东西不是为了挣钱,但是仍然需要认真对待,不然她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和乐趣。 第二:挣钱的动力是花钱 小摊摆了一、两次后,孩子很快就会因为觉得“累”、“不自由”而不想继续下去。跟很多活动一样,摆小摊的学问也并不是一次就能领会到的,家里的闲置也不是一次就卖完的。所以,还要想办法让孩子真正产生动力。我的办法是,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她“挣”来的钱。其实,孩子第一次可以自己决定花钱买东西,那兴奋劲就别提了。反复数自己有了多少钱,在超市精挑细选、问售货员价格、小脑袋瓜里盘算买哪样东西“合适”,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卖东西”。买几次之后,渐渐地就有了“把钱存起来慢慢花”的概念。当然也对“摆小摊赚钱”更积极了。 第三:摆小摊是个技术活 体验了几次之后,女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商品摆放、定价、讨价还价、找钱等概念,我觉得可以在“摆摊”之外,引入一些“思考题”了。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卖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她卖的玩具都是2、3岁小宝宝玩的,所以请她平时注意下,什么时间是小区附近小宝宝们出来活动的时间?他们的妈妈、奶奶都带他们去哪玩?在哪卖这些玩具更容易卖出去呢? 这么做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商业概念,客流、商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等等比较枯燥的知识其实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 第四:从摆小摊,体会到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 “摆小摊”是孩子最早能参与的经济活动,对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通过摆商品学习物品的归类、通过定价学习数字大小的关系、通过找钱学习数学,其中蕴含的内容非常多。但我还发现,这更是一个教孩子认识“学习的意义”的好机会。有一次,我批发了一些漂亮的贴纸,让她去夜市卖,这是第一次真正投入成本的销售行为。 说了这么多,如果有的家长问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小就学“做买卖”,是不是长大了要当商人?我觉得其实这些活动都是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应该算生存技能吧,尤其是对现在大部分没有“生存压力”的孩子来说。让孩子自己“挣”到这些体会,不失为“授之以渔”,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试一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