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Vitamin D)又名钙化醇,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及维生素D3(胆钙化醇)。维生素D2由麦角固醇经紫外线辐照后产生,维生素D3由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或紫外光照射下生成。 目前我国市场上常见的维生素D相关制剂包括鱼肝油、维生素D滴剂、维生素AD滴剂、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等,同样是维生素D的制剂,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那还要从下面说起。 维生素D进入人体后并不能一步到位,需要肝脏和肾脏的参与 根据它们的生物活性及进入人体后的转化利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普通维生素D制剂 代表药物:鱼肝油、维生素D滴剂、维生素AD滴剂、碳酸钙D3、多维元素片 本类药物中大多含有维生素D3,属于无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其进入人体后需先在肝脏被25-羟化酶催化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25-(OH)-D3,再经肾脏近端小管1α-羟化酶催化生成活性更高的1,25-(OH)2-D3,从而起效。仅对维生素D不足患者有效,对维生素D水平正常患者不增加活性维生素D的浓度。 活性维生素D前体制剂 代表药物:阿法骨化醇(阿法迪三、立庆、法能) 本类药物主要成分为1α-(OH)-D3,进入人体后无需经过肾脏羟化,口服经小肠吸收后在肝内经25-羟化酶催化直接转化为最终活性形式1,25-(OH)2-D3。尤其有利于肾病1α-羟化酶缺乏患者服用,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对肝功能受损患者可能无效。 活性维生素D制剂 代表药物:骨化三醇(罗盖全、盖三淳) 本类药物主要成分为1,25-(OH)2-D3,无需经过羟化酶激活,吸收后直接起效。对所有维生素D缺乏症均有效,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羟化酶缺乏的患者。 什么样的人群是维生素D缺乏症高风险人群? 1.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对骨骼等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维生素D需求量较高,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 2.所有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此类人群易缺乏维生素D,因此需适量补充。 3.65岁及以上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主要原因包括摄食减少或机体生理状况改变等。 4.肤色较深人群:研究发现,产生同量维生素D,肤色较深者所需光照时间明显长于肤色较浅者。 5.饮食无规律者:此类人群易造成营养不均衡,缺乏每天必须的维生素D摄取,因此需适当补充。 6.夜间工作者:此类人群缺乏足够光照,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需额外补充。 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人群应该如何进行预防补充? 基于目前医学共识以及25-(OH)D检测相关问题,推荐普通维生素D制剂作为肝肾功能正常人群的首选制剂;肾功能异常人群首选活性维生素D前体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肝功能异常人群首选活性维生素D制剂,用于预防治疗维生素D缺乏。 1.儿童需要多参与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这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简便、有效的措施,每天平均户外时间应在1到2小时。婴儿出生应尽早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800U,一般不需同时服用钙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在出生后立即补充800~1000U,连用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800U。 2.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晒太阳,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妊娠后期的3个月补充维生素D 800~1000U,同时服用钙剂。如有条件,补充时应监测血25-(OH)D的浓度。 3.健康成人推荐每天补充维生素D 600U。70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每天至少补充800U,最高可达2000U。 4.因疾病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补充及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