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两天关于儿童意外伤害抢救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认真看完!不希望意外发生的时候,因为家长的手足无措而给孩子带来永久性的创伤!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头疼发热等疾病的侵扰,意外伤害也是很可怕的“敌人”。其实平时的意外伤害都是可防可控的,注意消除安全隐患,掌握实用急救措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就能最大限度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安全教育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伞”
•别在孩子哭闹时喂食喂药,易引发气道误吸
•误吸的危急关头,海姆立克急救法可拯救生命
•学龄前儿童中40%以上的受伤原因是意外跌落
•掌握头部摔伤的观察护理要点,免除后患
•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溺水风险,包括家中
•婴幼儿时期的烫伤大部分与护理不当有关
•从源头做预防,避免割划伤给孩子带来疼痛
SECTION01绝大部分意外伤害都可防可控
身处儿科临床的第一线,除了要应对各种儿科常见病,急诊也会时常遇到外科的一些突发意外伤害的情况。有的只是一些很轻微的皮肤磕碰、软组织挫伤,或是锐器的割划伤,也有的是情况很紧急的气管异物或是溺水,甚至是由高处跌落导致的让人捉摸不定、拿捏不准的闭合性损伤......
所有这些突发意外伤害,在孩子的父母眼里,可都是十万火急、危在旦夕的,即使身处嘈杂的急诊室,我也经常能听到从老远处传来的急促脚步声以及求救的呼喊声。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意外伤害都稳居儿童死亡原因的前5位。来自我国死亡监测网的报告显示,无论城市或农村,意外死亡均为0~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有超过30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代表的也是几十万个破碎的家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传染病和儿童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
全球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意外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家中,尤以浴室和厨房发生率最高,高发年龄段集中在4岁以前,男孩多于女孩。
此外,因为不同年龄孩子发育的特点,遇到意外伤害的情况也不同,所以预防侧重点略有不同。
年龄常见意外伤害
1岁以下气管异物吸入、烫伤、跌落
1〜4岁气管异物吸入、烫伤、割划伤、跌落
学龄期交通氺故、割划伤、溺水
☆不同年龄儿童常见意外伤害
绝大部分的意外伤害都是可防可控的,其中父母和照顾人关于意外伤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现在家长们中间仍普遍存在一些错误想法、侥幸心理,如认为意外伤害发生率很低,不会发生在自家孩子的身上,从不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放任孩子玩一些有危险的游戏。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安全第一”绝不是一句口号,要想让孩子远离意外伤害,家长们必须提前了解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警惕潜藏在孩子身边的危险,尽可能地为孩子消除隐患,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地长大。
SECTION02气道异物预防急救7诀窍
☆时刻提防,别让入口的东西“走错路”
谈起气道异物吸入这个话题,我的心情特别沉重,我一个朋友的小女儿正是因为吃花生米被呛住而窒息,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并且,这个悲剧就发生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孩子只是一边开心地吃花生米一边说笑打闹,大人也很放松,而不幸就在不经意间酿成了。这种意外实在让人太痛心,太难以接受,所以,真心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引起重视,避免这样的意外发生。
气道异物的危险在于可瞬间引起窒息
当异物进入孩子的气管,最危险的后果就是引起窒息,那么,窒息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得从我们的身体构造说起。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咽喉每天重复数百次的动作是怎样完成的。我们吃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气都要通过喉咙这个部位进入体内食物经过被称为食管的管道,到达胃内,空气经过被称为气管的管道,到达肺内,而喉咙是这两个管道共同的一部分通道。在通过了这个共同的、开放的通道后,食物是怎么“识别”食管入口而不误入气管的呢?这我们就得感谢造物主的神奇了,人体自身确实有这个能力准确地完成这一关键性的动作。
气管上方有一块名叫“会厌”的喉软骨,每次我们在吞咽食物的时候,它就像一道门一样关闭,确保食物不会进入气管,而是顺利进入食管。但有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大笑,会厌软骨就不能及时关闭,这时候食物很容易误入气管,对于大孩子和大人来说,大部分时候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没关系,喉咙会诱发咳嗽促使食物立即被排出。
要点1:进食时哭笑易引发误吸
小宝宝进食时家长最好不要为了哄其吃饭而逗乐,哭或者笑都会影响会厌软骨的正常关闭,导致食物误入气管,且小宝宝咳嗽反射弱,难以及时排出。
平时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急匆匆地喝水时突然被呛到,继而引起一阵剧烈的呛咳后就又好了,也就是说,咳嗽是帮助我们将“走错管道”的物体排出去的天然妙招,能有效地防止异物误吸。但是,在婴幼儿阶段,这唯一的自我保护功能并没有发育成熟,婴幼儿的咳嗽反射弱,很难及时地将“走错路”的食物排出,食物一旦“误入歧途”,进入气管,就容易导致窒息。
4岁前是发生误吸而导致窒息概率最高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量明显增大,好奇心强,但其危险识别意识还没有建立,喜欢将手边的任何小物件放入口中,容易造成误吸。其次,小幼儿的磨牙发育不成熟,不能及时将入口的食物磨碎,咀嚼和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全,协调能力差,加上咽喉的保护性反射及咳嗽反射不够灵敏,很难靠自身反应将异物咳出,如果家长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制止孩子的危险动作,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窒息难以抢救,预防误吸是关键
气道异物造成的窒息往往情况紧急,数分钟之内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呼吸、心跳停止,这种危急情况对身边的人急救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普通人并不具备足够的急救能力,有时候即使能及时赶到医院进行抢救,但孩子可能也会因为缺氧时间长而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影响终身的后果。因此,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最关键的就在于从源头上预防误吸的出现。
◆这样做避免孩子误吸异物:
第一,5岁以下的孩子要谨慎食用花生、瓜子、豆子、糖块、坚果类和果冻类的食物。严格来说,这些容易引起误吸或呛咳的食物最好不要让孩子吃,如果孩子非要吃的话必须弄碎了并在大人看护下吃。另外,建议家长最好在这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自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吃这样的食物,在孩子还无法理解缘由的前提下,当着孩子的面吃却不让孩子吃不利于言传身教。我们家的做法是所有可能引起孩子误吸的食物一律收好,孩子不在时才会拿出来。
第二,注意汤羹中的小骨头以及鱼剌。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排骨汤泡饭、鱼汤泡饭都不值得提倡,我在急诊中就遇到过因为吃这些泡饭而误吸了小骨头和鱼剌的孩子。小骨头和鱼剌隐藏在泡饭中,不易看见,有些家长给孩子喂汤泡饭时总喜欢大口大口地喂,这样使孩子很难充分咀嚼食物,藏在饭中的小骨剌就容易卡入喉咙或气管。
另外,从营养的角度来说,汤泡饭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汤泡饭本身比较稀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咀嚼次数相对减少,咀嚼不够充分,影响了消化系统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强行喂食喂药。如果孩子正在哭闹,气管上方的会厌软骨就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喂东西是很容易误入气管的。家长不要在吃饭时逗孩子笑,更不能让孩子含着食物哭闹,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需要口服药丸或药片,建议应该碾成粉末后兑水服用。
曾经有个妈妈强行给哭闹中的1岁宝宝喂药丸,药丸倒是灌进去了,可哭泣挣扎中的宝宝也突然没了声音,脸色发紫发白,原来药丸进了气管而不是食管,紧接着孩子的心跳呼吸就停止了。当孩子的爸妈心急如焚地带着孩子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事发15分钟之后了,黄金救援机会已经失去,尽管我们仍做了所有的努力,但奇迹并没有出现。
第四,检査孩子的玩具是否有细小零件,零件是否牢固。玩具上的细小零件如果不够牢固,孩子在玩耍时很可能会误入口中,进而引起误吸,家长在买玩具时就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有安全隐患的玩具坚决不能买回家。另外,学龄期儿童还要注意笔帽误呛的情况。
第五,尽早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对于已具备理解能力的孩子,家长要尽早开始安全教育。比如小孩子本身就喜欢嘴里含着东西跑跑,如果不小心摔一跤,东西很可能会被吸进气管,家长发现一次就应该及时制止,要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来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危害。
◆意外误吸时,给孩子“生命的拥抱”
一般当孩子吸入异物后,因为人体的咽喉反射,孩子会立即发生剧烈呛咳,一时会出现面红耳赤,大口喘气,严重时不能发声,并有憋气、呼吸不畅等症状。
随后,若异物附于气管壁,症状可暂时缓解;若异物小而光滑,则会随呼吸气流在气管内上下活动,患儿会在症状缓解后一段时间内仍有反复的咳嗽;若异物完全堵塞气管,空气无法进入肺内,肺内气体也无法排出,很快就会缺氧、昏迷,甚至停止呼吸和心跳。
要点2:发生误吸时不要这样做
X拍打孩子背部
X将手指伸入孩子的咽喉取物
孩子吸入异物后的剧烈反应常常让家长惊慌失措,但是光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只会浪费最佳抢救时机。当家长发现孩子误吸了异物时,应该尽量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让孩子摆脱危险,切勿采用传统的拍打孩子背部,或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去取物的办法,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这些方法不仅无效反而容易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
当发现孩子误吸异物后,家长需要观察的方面包括孩子有无呛咳、呼吸是否困难、嘴唇是否发紫、有无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有上述现象说明异物进入气管。
此时,如果孩子还能够咳嗽,没有出现憋气、烦躁、嘴唇发紫等紧急缺氧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用力把异物咳出来,如果咳不出来,应该尽快使用急救法帮助其将异物从气管内排出。
如果异物让孩子出现憋气、烦躁、嘴唇发紫等紧急缺氧的表现,家长应第一时间拔打120,在等待救援人员赶到的同时,使用急救法自救。
要点3:孩子吸入异物时这样急救
•1岁以上的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1岁以下的可采用拍背压胸法
•若失去反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最常用的异物误吸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吸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通过挤压腹腔,向上腹部施压,迫使上腹部下陷,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胸腔压力骤然增加,胸腔(气管和肺)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从而能帮助排出异物,恢复呼吸道的通畅。
急救手法:急救者站在或者跪在孩子身后,双臂环抱住孩子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握拳的拇指侧紧抵住孩子脐部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正中线上,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反复快速按压孩子的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不适用于已经失去反应的或1岁以内的孩子,1岁以内婴儿发生异物误吸时的急救法是“拍背压胸法”。
拍背压胸法:先拍背,将婴儿的身体伏在急救者的前臂上,头部朝下,急救者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部及颈部,用另一只手的掌根拍击婴儿背部和肩胛骨之间的区域,连续5次,大约1秒1次。如果拍背5次仍然不能将阻塞物排出,就开始压胸法急救。
压胸手法是用双手安全地夹住婴儿,将婴儿翻转过来,让婴儿仰卧在急救员的前臂上,婴儿的头仍朝下,急救员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颈部,然后另一只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婴儿胸廓上两乳头连线的位置,快速压迫,压迫力度不能太小,深度约为小婴儿胸廓的1/3或者1/2,重复压迫5次,大约1秒1次,直至异物排出。
如此反复,拍背和压胸5次一交替直至异物排出。如果发现异物已经在婴儿的脣边,要小心将其取出。
如果孩子已经完全无反应,失去心跳呼吸,那么应该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要由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的人来操作。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有多少个拖延的理由,不管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普通的家长,都强烈建议一定要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危急关头,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就能拯救生命。
SECTION03意外跌落时,这样把伤害降到最低
安全教育是最好的“降落傘”
据调査,意外跌落是0~14岁城市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非致死性伤害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査的学龄前儿童中,约有40%以上受伤害的原因是跌落。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因跌落而受伤,以4岁内最为多见,意外跌落最易发生在家中、学校和街区。意外跌落的发生率之高、后果之严重也就意味着,对孩子及家长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家掌握预防处理措施是当务之急。
这样做避免孩子意外跌伤:
•注意清除家中可能的危险因素,如卷起的地毯,暴露的电线等,防止孩子在玩耍时被绊倒跌伤。保证家具牢固靠墙而立,浴室及浴缸里应铺好防滑垫防止孩子滑倒。
•避免让孩子在距离宽大的阳台栏杆、楼道以及敞开的窗户旁玩耍,家里的窗户尽量都装好防护栏,没有防护栏的窗户要关好,房子内部有楼梯的应该在楼梯上安装护栏。
•不要单独把1岁以内的小婴儿留在换尿片的桌子、椅子、床或沙发上,小婴儿坐在高脚的婴儿座椅上时家长一定要看护好,或系安全带。
•不要给婴幼儿使用学步车,学步车常会出现翻倒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学步车并不能帮助婴幼儿学步,反而对婴儿的大运动发育不利,还可能造成幼儿膝关节过度前弯、髋关节明显外张、腹部及背部肌肉无力等现象。
•4岁以下的孩子因缺乏协调能力,无法在正确的时间踩上移动的平台,乘坐扶手电梯时应有大人陪同,5岁前的孩子都不能单独留在家中,孩子外出乘车时应该坐安全座椅。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危险防范意识。在孩子具备理解能力的情况下,要让他知道生活中可能存在着的意外危险,要提醒孩子在进行有危险的运动项目如骑车、滑冰时,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戴头盔、护腕、护膝等。
要点4:孩子意外跌落之后家长应这样做
•若有红肿或瘀伤,立即冰敷或冷敷,72小时内不可热敷
•不要揉搓跌伤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
•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呕吐
当孩子意外跌落时,家长要学会将伤害降到最低。在心疼孩子的同时,要观察孩子跌落时触地的部位有没有明显的外伤,是否有红肿或瘀伤,若有的话切记在受伤后72小时内不能热敷,要立即冷敷或冰敷。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呕吐或精神不振,如有上述异常表现应紧急送医院,因为那样可能预示着内在的伤害。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孩子跌落后不建议揉搓跌伤部位,因为揉搓跌伤部位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能够减轻孩子的疼痛,相反,跌伤部位可能正处于渗血阶段,用力揉搓会增加出血量,如果伤势较重,伴有骨折,揉搓还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损伤,造成二次伤害。
头部摔伤后的判断处理至关重要
意外跌落常常容易导致孩子头部摔伤,头部摔伤也是意外跌落后最让我们担心、焦虑的伤害。但有时候,孩子从高处跌落下来,即使摔到了头部却没有明显伤痕,家长如果没有掌握头部摔伤的基本判断常识,就可能察觉不到孩子的异常反应,安抚孩子之后也没有继续关注,那么很可能就会留下更大的隐患。因此,家长们很有必要提前了解下,当孩子摔伤头部后,出现哪种情况该就医,无需就医在家护理时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头部摔伤后出现以下表现,则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频繁的喷射性呕吐:大约有10%的孩子摔倒后会出现短暂的呕吐,但摔伤后的呕吐并不意味着就是严重的脑损伤。如果是剧烈哭闹引发的呕吐,不伴有精神意识的改变,则不用过度担心。若有频繁的喷射性呕吐伴精神差、意识改变、惊厥,那么就要高度警惕可能存在颅脑损伤致脑压增高。
剧烈的头痛,逐渐加重或反复头晕:摔伤后有45%的孩子会出现头痛,婴幼儿不能表述疼痛,但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烦躁、哭闹不安、精神状态差,如果孩子头痛严重那么就应该立即就医。脑震荡常常被用来形容轻微的脑损伤,常见的症状有短暂性失忆、头痛、呕吐或头晕。
惊厥:只有不到1%的孩子在头部摔伤后会出现惊厥,这可能提示严重的脑损伤,需要带孩子去医院,通过颅脑CT检査明确有无颅内出血。
丧失意识:大约5%的儿童摔伤后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短于1分钟。
鼻子或耳朵出血或流液:往往提示“内伤”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摔伤局部压迫10分钟尚不能止血:长时间不能止血,说明受伤严重,需马上就医,否则失血过多易致休克。
异常状态或行为:如精神萎靡不振,难以唤醒,非常烦躁或有其他异常行为。
6个月以下的婴儿:小婴儿摔伤头部时容易损伤到颅脑,且小婴儿往往不能表述病情,头部摔伤后建议立即就医。
跌落高度较高,且摔在硬物上:比如婴幼儿跌落高度超过90cm,5岁以上孩子跌落高度超过150cm,这种情况下,发生颅脑损伤可能性大,建议立即就医。
因头部摔伤而就医,医生通常会建议行颅脑CT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这种威胁生命的状况,颅脑CT是一个令家长们很纠结的检査,一方面希望通过检査来明确颅内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担心CT辐射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医生要选择CT而不是其他?因为CT检査头部是最快速的检査,检査时间短(不到15分钟),并且能够很快地明确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
前面提过的MRI是另一种可以发现头部问题的检査,虽然MRI没有福射,但MRI不是急性脑损伤最佳的选择,它的检査时间长(至少30分钟),并且通常需要孩子处于镇静状态,而且很多医院也没有这一检查设备。
因此,权衡利弊,如果只是轻微的摔伤,没有出现上述危险表现,且医生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査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则可以在急诊室密切观察4~6小时。
如果有新的症状出现,有颅脑损伤指征时该做CT就要遵医嘱做CT,如果没有新的症状出现或目前的症状未再进展,医生建议观察,那么暂时可不做CT检査。
如果头部摔伤后72小时孩子状态依然良好,那么发生颅脑损伤的概率就非常低了。
如果孩子的摔伤很轻微,没有出现需要立即就医的表现,那么可以选择在家观察护理。
摔伤后的家庭护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止血:如果摔伤局部有出血,要先用肥皂和清水清洁干净,再用干净的纱布压迫止血,出血一般在10分钟内停止,如果出血不止或创面大,就需要上医院缝合止血。
缓解肿胀:头部摔伤后,局部可能会肿胀得像个“鸭蛋”,可以冷敷或冰敷20分钟帮助减轻肿胀,肿胀往往发生在摔伤后的数小时内,需要一周左右完全恢复。头皮血肿也是摔伤后很常见的表现,因为头皮上分布有很多的小血管,皮肤没有破损,皮下血管可以在猛烈的撞击下破裂后出血,引起皮下血肿。
缓解头痛: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可以用来止痛,如果头痛严重或出现加重,应当上医院。
注意休息: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鼓励孩子躺下休息,如果孩子觉得困可以睡觉,轻微的头部摔伤后想睡觉并不一定是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在午睡时间,但父母应该在一旁密切注意孩子。
如果在家护理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呕吐2次以上或摔伤后4~6小时持续呕吐,有不能停止的哭吵或精神萎靡,或者出现身体一侧无力或麻木等情况中的一种,那么也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检査。
掌握孩子头部摔伤后的观察护理要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前预防意外的发生,避免孩子遭受意外伤害带来的疼痛和困扰,要想让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家长们必备的意识。(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