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
浙江义乌一对夫妻,因为在陪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发生了剧烈的争执,妈妈情绪失控,爸爸更是喝了农药。幸亏妻子反应快,及时把丈夫送到了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新闻不是个例,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被孩子作业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家长。
现如今,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困扰很多爸爸妈妈的问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但似乎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新意,也很有效果,其中关于陪孩子写作业的部分,写得特别引人入胜,值得每一个囿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看看。
也更值得没有孩子的年轻人提前学习,有了先进的观念,以后教育起孩子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从之前的新闻来看,现在有很多大家长都苦恼于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儿,每天因为工作和家务劳心劳力,晚上还得熬着陪孩子写作业,真是苦不堪言。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需要陪吗?在尹建莉老师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女儿圆圆刚上学的时候,学校要求家长应该多陪孩子写作业,帮忙检查作业。
但尹建莉只是开始的几天,当女儿对学校生活和写作业这些事情比较陌生的时候,给一些指导和提醒,等女儿都熟悉了,就让她自己安排写作业的事情,绝不干预。
她认为,不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的不作为,而是在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圆圆对写作业这件事情感到很新奇,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可当那种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她回家后就会先看动画片、吃零食,要到很晚才会开始写作业。
有一次,临睡前圆圆才发现作业没写,急得哭了起来。
其实尹建莉和圆圆爸爸早就看着急了,只是假装不着急,看见女儿哭,轻描淡写地问:“今天忘记写作业了吗?”
然后细心地安抚、引导圆圆,让她自发地决定今晚熬一会儿夜,把作业写完再睡。引导完之后,夫妻俩就假装没什么大事一般回了自己的卧室。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如果让我的孩子不写作业,他高兴还来不及呢,这招放在他们身上不管用。
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此时孩子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完善的时候,都是会怕老师的,绝不敢不交作业。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这样到了后期,才不用整天跟在身后不停地催促他好好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陪着孩子写作业,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
但事实上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
父母如果陪在孩子身边,他们容易表现出痛苦来博取同情,既影响他的专心度,又影响他的效率。
而且,如果父母陪在旁边,看见比较简单的题孩子却做不出来,可能会忍不住唠叨,这样反而会打击孩子做作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不只是做作业,很多应该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父母都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摸索,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更可以把自己从那些无限循环的琐事中解放出来,做自己想做的、爱做的事情。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如果孩子不爱写作业,一般的父母会怎么做?
是强压着孩子让他们一定要完成?
还是处罚他写更多的作业?
其实这些方法更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最终目的的达成。
《哈佛家训》中有一则故事:
小区有三位无聊的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四处以踢垃圾桶发出剧烈的噪声为乐,周边的居民不堪其扰,多次劝说也没有效果。
后来一位老者想了一个方法,他对三位年轻人说自己很喜欢听垃圾桶被踢发出的声音,如果他们愿意每天来踢,可以给他们每天1美元的酬劳。
一段时间后,老者找各种理由,逐渐减少报酬,当报酬减到每天只有10美分的时候,三个年轻人不干了。表示不愿意为了这区区的10美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不动声色之间,老者就做到了邻居们多次劝说都无果的事情。
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者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
接着通过减少“给予”,让三位年轻人感觉自己是受害者,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不再踢垃圾桶。
其实,这个方法用在让孩子写作业也是一样的。一味地要求他们写完作业,不如试着利用他们的逆反心理,惩罚他“不让他写作业”。
有一次,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写字不认真,鬼画符般地写完了,爸爸很生气撕了圆圆的作业本,父女俩闹得很僵。
尹建莉见状,反其道而行,既然你不愿意认真写作业,那就惩罚你别写了,之后也别写了。
圆圆看妈妈是认真的,想到第二天上学要交作业,可是自己的作业被撕了,肯定会被老师批评。于是便苦苦哀求妈妈自己要写作业。
看着手中失而复得的作业本,圆圆完全没有了和家长的对抗和对作业的抵触,珍惜地摊开了作业本认真地重新写了起来。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强行要求他接受。
不防运用人本身的逆反心理,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不用物质来激励孩子学习
大姨特别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让表妹按她的意愿做事。
在表妹小的时候,每到考试之前,她妈妈都会跟她说这次考到多少名,就送她一个什么喜欢了很久的东西。
为了那样东西,表妹会很努力,短期内确实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她学习的热情又会降下去。
长此以往,在表妹的意识里,读书是为了父母,自己并不能真正意识到学习对自身的好处,更别说发自内心地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经历,你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你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方式,属于下下策。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
七八十、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那时的人们的惯性思维就是进行物质刺激。
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当他得到了奖励之后,那股热情就会消失。而且当孩子习惯了奖励机制后,之后如果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学习了。
奖励机制还很容易促使孩子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而读,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学习感兴趣,这样学习取得的效果,远没有自主学习的效果好。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少用物质奖励不是说完全没有奖励。
奖励可以在等他完成任务之后,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而不是用物质来诱惑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而比物质奖励更高明的做法,应该是在引导、促进他发自内心地喜欢那件事,多表扬和鼓励。
鼓励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要盲目夸赞,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说好,这样会减少孩子对于取得的成就的满足感。
比如今天女儿画了一幅画,你不要总是说宝贝你画得真好,你最棒了,表扬要具体一些:“宝贝,你今天又进步了,线条比上次流畅了,颜色处理得更好了,继续加油哦。”
孩子得到的满足感比较具体,也会比较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里进步了,今后要在哪方面继续努力。
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有这么难吗?
难,现实中,有太多的因素干扰着好的教育的实行。娱乐的诱惑太多,家长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老师的方法不够完善......
但其实也不难,虽然如何教育好孩子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可你要知道,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你会花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技能、完善自己,而成为父母,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要相信,有100种困难就有101解决方法。
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不着急,慢慢来,多学习,不断精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篇文章分享于“十点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