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周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而言,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及小腹痛。大腹痛是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是指脐周围痛;少腹痛是指小腹部的两侧或一侧痛;小腹痛是指脐以下腹部正中的疼痛。腹痛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是儿科临床常见症之一。导致的腹痛原因很多,主要为再发性腹痛,占小儿腹痛的1/2以上。这里所介绍的为外感、伤食、正虚、情志4种因素所致。
1、外感因素: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暑、湿均可引起腹痛。
1)、外感风寒:由于调护不当,衣被单薄,风冷知邪侵入脐腹,或因过食生冷瓜果,寒伤中阳,寒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畅,气血不通则腹痛。因小儿稚阳未充,故寒凝气滞多见。
2)、暑湿内犯:外感暑湿内犯犯胃肠,暑湿秽浊之气与肠胃水谷相互交结,致使气机滞塞,升降失调,上不能发越,中不能运化,下不能传导吐泻不得,腹部绞痛。
2、食伤因素:小儿脾常不足,运化能力差,乳食不能自节,故易伤食。如过食油腻厚味,或食多,或误食不洁之物,致食积停滞,郁积胃肠,气机壅塞,致痞满腹胀疼痛;或平时过食辛辣香燥厚味,胃肠积滞或积滞日久化热,肠中津液不足致燥热闭结,使气机不利,传导不及而致腹痛;或喜食生冷瓜果及不洁之物,使虫卵尤其蛔虫在腹内扰动不安,可导致蛔虫性腹痛。
3、正虚因素:素体阳虚或病后体虚,脾胃虚寒,脾阳不能运展,致寒湿内停,气机不畅,气血不足,失于温养,腹部绵绵作痛。
4、情志因素:小儿情志怫郁,肝失条达,肝气犯胃,气机窒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腹胀痛。
病机1、病变脏腑主要在脾和六腑:无论以上哪种病因,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气滞于脾和六腑。脾喜运而恶滞,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
2、病理因素为气滞:腹痛的发生与气滞有密切的关系。小儿脾胃薄弱,筋脉未充,外易为风寒暑湿之邪所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六腑以通为顺,经脉以流为畅,如情志不畅、跌仆外伤均可引起气机壅塞,气血受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而腹痛。
3、病机属性辨寒热:腹痛的不同证候,主要由不同的病因产生,加之个体差异,其病机属性有寒热之分。一般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或素体阳虚而腹痛者,多属寒性腹痛;暑湿内犯,过食辛辣、香燥及肥甘厚味成积滞,热结阳明而腹痛,多为热性腹痛。至于蛔虫内扰及气滞血瘀腹痛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
4、病情演变分虚实:腹痛因其致病属性不同,受病脏腑、经络有别,故有不同的表现。其起病缓,变化慢。常因脏腑虚弱所致者,多属于虚症。但二者常可互相转化,实证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转化为虚症或虚实互见,如因失治、误治可速出现腹胀、便血、高热谵语,甚至出现阴阳离决之变证。
诊断及鉴别诊断1.部位
1)右上腹痛:腹内疾病多为肝胆、膈下病变;腹外疾病多为右膈胸膜炎、肋间神经炎、心功能不全。
2)上中腹痛:可见于十二指肠、胃、胰腺、小肠(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
3)左上腹痛:可见于急性胰腺炎,脾肿大,左膈胸膜炎,左肋间神经炎。
4)脐周痛:可见于肠蛔虫、肠炎、肠痉挛、食物过敏、急性坏死性肠炎等。
5)腰部痛:肾、输尿管疾病。
6)右下腹痛:阑尾炎,回肠、疝、卵巢等疾病。
7)左下腹痛:可见结肠疾病、顽固性便秘等。
8)弥漫性及不定位腹痛:可见腹膜炎,肠穿孔、梗阻等。
2、应排除器质性疾病:以下情况应请外科诊治。
1)起病急,多无先兆症状,腹痛由轻渐重,有含糊到明确,由局限到弥漫、剧烈,尤其疼痛超过3小时。
2)先有腹痛后发热。
3)先腹痛后有全身症状,如频见呕吐,但不腹泻,尤其便秘、肛门不排气、腹胀时,提示梗阻疾病的可能。
4)有压痛即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或体征局限于腹部、或能扪之有肿块或体征局限于腹部,可有放射痛。
3、功能性腹痛:
由于肠管蠕动异常或肠管痉挛引起腹痛,如婴儿阵发性腹痛、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前者与饮食不当、胃胀胀气有关,后者多见于儿童,有周期性发作,其病因与精神因素或自主神经功能絮乱有关。
4、鉴别诊断
(1)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
1)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腹痛,常有咳嗽、扁桃体红肿,肺部有啰音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伴有心悸、心脏杂音、心电图异常。
3)神经系统引起的腹痛,常反复发作,脑电图异常,服抗癫痫药有效。
4)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常有贫血,血象及骨髓象异常。
5)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如糖尿病有血糖、尿糖升高。
(2)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1)胃肠道感染,如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腹泻等。
2)胃肠道梗阻、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有腹痛、腹胀及梗阻现象,全腹压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X线可自助诊断。
3)肝胆系统疾病如胆道蛔虫、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常有右上腹阵痛、压征,尿常规异常,B超可助诊断。
4)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畸形、结石、感染、常有腰痛及下腹痛及尿道刺激征,尿常规异常,X线可助诊断。
5)内脏肝脾破裂所致腹痛常有外伤史,结合影响可助诊断。
(3)再发性腹痛
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太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围为主,疼痛有轻有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咳嗽、气喘、尿频、尿急、尿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间症状相似。
辨证论治(1)辨常证
1)问病情辨轻重:小儿不能言或言不达意,故要仔细观察及询问家长。一般讲,小儿啼哭,弯腰捧腹,时缓时急,呻吟不已者,多为腹痛。再结合病史、部位、剧烈程度,综合分析,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2)区别气血虫食:腹痛有气滞者,有情志失调病史,腹部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气聚者痛而见形,气散者平而无迹。属血瘀者,有跌仆、损伤、手术史、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剧痛,局部满硬。属虫积者,有大便排虫史,或镜检有虫卵,脐周痛,时作时止。属食积者,有乳食不洁史,症件嗳腐吞酸、呕吐不食、脘腹胀满。
3)明辨虚实寒热:腹痛有虚实之异。急性腹痛多属实证,其痛有定处、拒按,痛剧而有形,饱而痛进,兼有胀满,苔黄厚腻,脉大有力,手法攻下有效。慢性腹痛多需,其痛无定处、喜按,痛缓而无形,饥则痛重,兼有痛闷胀,舌淡少苔,脉弱无力,温不痛减。
腹痛分寒热。如热内结,疼痛阵作,得寒痛减,兼口渴引饮,大便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大而数者,暑热;暴病而无间断,得热痛减,兼口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舌淡苔白润滑者,属寒。
(2)辨识轻重:腹痛轻证,体质精神好,如积食腹痛,稍加调理即愈;如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换虚寒腹痛,就需要长时间治疗方能见效。单纯腹痛治疗较易,有兼证的治疗较难,腹痛时久或常发作,应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以提高疗效。
治疗原则腹部为六腑所居,六腑以通为顺,经脉气血以流为畅。腹痛的发生时腹部的经脉、气机不通畅,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原则是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根据腹痛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温散、泻热、攻下、消导、行气、活血、镇痛、运脾、补虚缓急等法,使腑气畅通,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要谨守病机,随证施治,对疑难症、重症要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以提高疗效。
分证论治1.寒滞腹痛
症状: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较舒,遇寒痛甚,肠鸣重,面色苍白,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舌苔多白滑。
症状分析:寒为阴邪,主凝滞收引,腹部中寒,寒邪搏结肠间,凝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腹部疼痛;得温则寒凝稍解,阳气暂通,腹痛亦得稍缓;脾阳不振,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腹泻疼痛剧烈;气血流通不畅,故面色苍白,甚者面色紫黯;寒邪内盛,阳气不伸,胃气不行,开阖之机失节,故通则额冷汗出;阳气不能温达四肢,营血亦不及畅达肢末,故肢冷;小便清长,舌苔白滑,为里寒之证。
治则: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处方:补脾,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揉脐,拿肚角5~7次,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三焦俞。
方义:补脾、揉一窝风、揉外劳可温中散寒,止寒积腹痛,又温中健脾;补脾、推三关可温阳行气,活血化瘀,改变面色及肢冷;揉脐可散结气,祛凝寒,止额冷汗出、肠鸣腹痛;拿肚角可祛一切腹痛;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加补脾的作用,可调中行气助消化吸收,消食化滞,消胀进饮食,引上下焦热外行,止腹痛 、呕吐;按揉背部俞穴可增强本脏腑功能。
2.乳食积滞
症状:腹部胀满、腹痛,按之痛甚,嗳气腐臭,口气酸臭,不思饮食,时时矢气,大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嗖,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多厚腻。
症状分析:乳食是有形之物,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故见腹部胀满疼痛;胃气不和,故伴有呕吐及夜卧不安,时时哭闹;宿食腐化,浊气壅塞肠胃,其气上逆,则嗳哕腐浊,口气及吐物酸馊;其气下泄,则时转矢气;得泻则乳积下行,肠胃壅塞暂减,气机稍畅,故疼痛亦得减轻;舌苔厚腻,亦为积滞不化之候。
治则:消食导滞,运脾理气。
处方:清补脾,清板门,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清肺,清大肠,退六腑,掐揉足三里5~9次,分腹阴阳,揉按中脘,天枢1,摩腹(泻法),拿肚角5次,清天河水。
方义:清补脾、清板门、掐揉足三里可清脾胃之湿热,调中行气止腹痛;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加清补脾有运脾之功,促进胃肠蠕动,消滞消胀,止腹痛;清肺、退六腑、清大肠可消脏腑之热、消积消胀,通腑泻便;分腹阴阳、中脘、天枢、摩腹可调节脾胃功能而健脾和胃,助消化吸收,通经理气,消滞消腹痛,腹胀;拿肚角可止腹痛;清天河水巩固疗效。
3.虫积腹痛
症状:以脐周痛,时痛时止,有时可见腹壁条索状物,浮动不定或之条索状物,痛则喜按,按之痛减,痛甚时吐清涎,不思饮食或嗜异食,恶心呕吐,精神倦怠,不痛如常人或突然右上腹钻顶样绞痛,弯腰曲背,碾转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舌苔白或黄腻,有蛔虫病史,大便镜检有虫卵。
症状分析:蛔虫聚团在肠内扰动,阻碍气机运行,则脐周痛;有时虫钻胆道而钻顶样绞痛,弯腰曲背,碾转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虫静则痛止,虫动则痛发,故无定时;虫为有形之物,壅聚肠中,故有时可见或扪及条索状物,时有时无;虫扰胃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故出现食异物,恶心呕吐,大便下虫等;脾虚则肝旺,脾不健运则湿热内生,影响精神、气血则精神倦怠;虫吸收水谷的精微,耗伤气血,时久则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如虫证失治,脾胃受损,身体营养不良,则转化为疳症。
治则:温中行气,安虫止痛,继驱虫为主。
处方: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可温阳安虫止痛;拿肚角、揉肝、揉胆俞及背部压痛点可安蛔止痛;摩腹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痛止后,身体情况好转即驱虫。
4.虚寒腹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喜温,面色晄白,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
症状分析:中焦虚寒,脾阳不振,气血虚弱,脏腑失于温养,脉弱凝滞,故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减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中阳不足,脏腑虚冷,血脉凝滞,阳气不布,故见面色晄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唇舌淡白。
治则:温中补虚,益气止痛。
处方:补脾,揉板门,推三关,揉一窝风,揉外劳,拿列缺,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掐揉足三里,补肾,揉二马,中脘,摩腹顺逆各1分钟,拿肚角。
方义:补脾、揉板门、推三关,揉一窝风、揉外劳、拿列缺、补肾、揉二马温补脾肾,温中散寒,且推上三关可通阳益气,加拿列缺可改善手足清冷;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掐揉足三里、点中脘、摩腹可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顺气消胀,理气止腹痛;拿肚角可止腹痛。
预防与护理1.预防
(1)避免感受风寒,并注意腹部受凉及寒凉饮食及瓜果,以免寒邪导致腹痛。
(2)注意饮食卫生,严守古训:“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3)寄生虫所致腹痛,要先安虫,痛止后,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再驱虫。
(4)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2.护理
(1)剧烈腹痛及持续腹痛应卧床休息,随时查腹部体征及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2)消除恐惧心理,尤其气滞腹痛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刺激。
(3)根据病情给予相应饮食,如积食腹痛要控制饮食;虫积腹痛要注意忌甜食,适当给予酸性食品;寒性腹痛食甘温之味;热性腹痛不应进厚味、辛辣之品,必要时可给予冷敷及其他降温方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