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女士和老公一对是常年外出务工的夫妻,在儿子洪洪3岁那年,夫妻俩就开始了异地工作,孩子寄放在镇上奶奶家。
年前,两口子回家探亲,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其中有不少就是谢女士给儿子准备的,想着有近两年时间没见自己的宝贝儿子了,心里边恨不得马上飞回家。走进家里的大院,看到一个豆丁大的小孩坐在凳子上啃饼干,谢女士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洪洪不假,就兴奋地喊了一声“儿子”。
凳子上的小人儿睁着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看门外这个陌生的“阿姨”向自己跑来,“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还不忘对着屋里喊:奶奶!有坏人来抓小孩了!谢女士的眼泪刷得一下就流了出来,两年没见,自己竟成了儿子眼中的“坏人”。早知道孩子会和自己不亲,当初又何苦要背井离乡,留下这么大的遗憾?
这没有亲情的工,不打也罢。
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农村,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日子里,我们永远不会懂他们为何会这么的敏感、暴躁、脆弱……
也许是我们没有发现,这些孩子会在夜晚的被窝里偷偷掉泪;会在自己的本子里写下对爸爸妈妈的无限思念;会在父母即将离家时哭得撕心裂肺……因为没有体会过,所以永远不会理解其中的苦,甚至会觉得这些孩子“作”,心里有“问题”。
会指责,是因为没经历。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八岁大的小男孩,得知妈妈工作的地址后,跑到警察局谎称自己走丢了,一直哭着求警察叔叔带他回“家”,而他提供的地址,就是妈妈工作的城市……
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孩子的错误行为,认为孩子“没家教”、行为“荒谬”,甚至“构成犯罪”,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身上母爱的缺失。
我相信一个懂事的孩子,在经过正常的教育之后,能分得清好与坏,该与不该。但是无论什么年龄的孩子,他的成长都需要亲人的陪伴。
“渴望”和“拥有”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自己的选择,而父母更是迫于无奈。孩子已经饱尝了父母不在身边的心酸与恐惧,我们是不是可以少给他们一点伤害?
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没有妈妈在身边,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穿衣打扮;不用言语跟他们开玩笑——他们可能真的会认为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将指责变为“教”——其实他们很聪明,大都懂感恩,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可能需要你教一教……
希望“留守儿童”这个标签,永远不会再有。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