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听老师讲课,讲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一个初一的孩子来做心理咨询。这个孩子长相清秀,学习也不错,但一个月前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要跳楼。原因是他向一个心仪的女孩子表白被拒绝了。
出事之后孩子拒绝上学,拒绝沟通,完全陷入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家长没有办法,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孩子的妈妈疲惫而痛苦,喋喋不休的跟老师说“这个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呢,我们一直以来亲子关系都没有问题啊,他从小跟我就很亲,我们一家一直其乐融融的没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他什么事情都跟我说,怎么这次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告诉我呢?”
孩子在一旁一直沉默着,老师安抚了一会母亲说您先出去平静一下吧,我和孩子聊聊。
孩子的妈妈是大学老师,爸爸是银行高管,家庭环境确实如母亲所说的“看起来很美”,但很明显母亲之前对于亲子关系过于自信了,以至于发生事情之后完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可思议。
母亲出去之后,老师问孩子:“你平时真的什么话都跟你妈妈说啊?”
孩子沉默了一会,回头先看了看门锁,再转回来看看咨询师,轻轻的一笑:“您觉得可能么?”
然后说了一句老师至今难忘的话:“我三岁的时候就知道,妈妈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
晚上回家的时候,三宝因为不让吃鱼肝油在跟我发脾气(当天已经吃过了),呜呜的大哭,小小的人儿还不会说话,但居然边哭边用手指把眼泪从自己脸上抹下来蹭到我的脸上,用以表示自己的伤心期待我的妥协。
哪用的着三岁啊,这一岁多的小人儿已经知道如何掌控我们的喜怒哀乐了。
关于亲子之间的控制话题,这几年来频频被热议:
前几天有份北大学子的“万言书”火了,因为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对其的控制和打压,他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年,6年来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完全不愿意面对他们。这又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极端案例,但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的伤害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一直在讨论,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停止掌控孩子的人生,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
可是我们却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是否也控制了我们?
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着这个世界,他在慢慢的建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而控制欲这个东西,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先是开始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对环境的掌控力(抓握或者扔东西都是),然后他发现了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控制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互动关系,比如哭了妈妈就会来喂奶,指着东西要的时候就有人给他拿过来。孩子会沉迷在这样的关系里无法自拔,当他渐渐大一点之后,他会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尝试来试探你的不同反应,测试你的底线,测试所有监护人的态度,然后不停的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大家都有的一个共识就是孩子很会“看人下菜碟”,育儿论坛里经常有妈妈哭诉,孩子就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最“作”,简直就是个小妖孽,当别的监护人看管的时候就乖的像个小天使,但他们也对妈妈最为依赖,这种“爱你就是要虐你”其实是孩子对于控制力测试的反馈——他知道每个人对他的容忍度。
我们总说自己多么了解孩子,但事实是:孩子更了解我们。
亲子关系其实是个持续博弈的过程,再豁达的妈妈也难免会对孩子有种种期待,并有意无意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向着自己的期待努力,再乖巧的孩子也一定会针对父母的心理进行反抗防御和支配,用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需求。
而这个过程,好的结果是共赢,我们彼此都在进退权衡之中成长,父母学会呵护尊重,学会得体退出。孩子学会理解规则,学会独立进取。糟糕的结果是双方都失控,父母控制过多的时候孩子或者妥协成为妈宝,或者叛逆出逃。孩子控制过多的时候就出现溺爱纵容,害人害己的熊孩子。
关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方面,三宝妈妈在“佛系妈妈是如何炼成的”那篇文里有详细的描述,下面我们说说如何针对孩子对家长的控制。
1、 坚持原则,明确立场
刚才说过,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其实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他会在实践中测试哪些武器对你是有效的,比如哭泣、甜言蜜语、说谎、伪装弱者、成绩好等等。总有一样会让你无条件妥协。
所以这时候需要家长做的就是坚持原则。让孩子理解哪些事情是被允许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比如平时不可以吃糖,但是过年可以吃一点),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比如偷东西,恶意打人,欺负弱小等等)。
明确了规则之后坚定立场,不管孩子使出哪种武器都不再妥协,让孩子清晰是非观念,了解基础的道德教养和做人准则。
2、 家庭内部成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一致
育儿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猪队友”来帮倒忙,你前脚告诉孩子不许吃雪糕,后脚爷爷奶奶就塞给孩子一支。这边刚告诫孩子不许看手机,那边爸爸就组团开黑战斗正酣。而聪明的孩子特别擅于觉察大人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并且加以利用达成自己的目的,时间久了孩子没建立规则感,只学会了钻空子。
请和家人郑重沟通育儿过程中的一致性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在涉及到原则问题上不妥协不退让,保持统一立场,让孩子明确规则就是规则,不会因人而变。
3、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沟通,了解彼此想法
有些家长也会问,这种“反控制”本身不就是家长控制孩子的一种表现么?因为家长站在了“规则制定者”的身份上,要求孩子按照要求行事,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
不是这样的,在孩子成长的初期,他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和道德感的,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灌输,也需要我们的以身作则,这不是控制,有些问题是红线,是生而为人务必要遵守的准则。
而随着他渐渐长大一些,了解了这个世界除了“非黑即白”还有更多的中间选项之后,了解在准则之内,还有很多关于自我,关于人生的选择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则是渐渐放手退出,在他困惑茫然时给予建议,在他坚定执着时给予鼓励,在那之后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亲子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交流沟通,思维碰撞。
在孩子未成年时我们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而逐渐的,孩子不再需要这份保护,他会自己从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营养,向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努力。
那个时刻,我们之间再无彼此控制的关系,而应当像旅途中曾一起同行又即将分开的同伴一样,我继续一蓑烟雨任平生去赏夕阳无限好,你尽可春风得意马蹄疾去看无边光景一时新。
我是三宝妈妈心经,谢谢你的关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