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那几年,总有一些密友在讨论自己的前途、以及和父母之间微妙的关系时,透露出了他们的无奈。
朋友A从小就是那种很独立的孩子,平常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摆平、自己决定。他说到,虽然自己很有主意,但在一些大事上,尤其是决定方向的事上,也很希望和父母一起商量,得到父母的建议。有时他会主动和父母去谈,有时候父母也会问他。只是很多时候,他觉得这种沟通都让他感到很受挫。似乎父母并不明白他的想法,他也不能赞同父母的想法。慢慢地他也就放弃了,因为不想与父母有冲突。
朋友B在父母和亲戚朋友看来,一直都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从不惹是生非,顺理成章地长大。他说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他都很少自己做决定,他的路好像父母都给他规划好了,一路走来,看起来很顺利,但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他有自己的理想,但父母只是希望他有一份轻松、稳定、体面的工作。在很多事情上,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总会收到父母的干涉和控制,父母的态度、建议和情绪都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他开始抵触父母、回避父母……
这两位朋友在谈起与父母的关系的时候几度哽咽。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纠结又敏感,既爱又害怕。他们其实都能感受到父母内心对他们最真挚最朴实的爱,但在互相靠近的时候,又被彼此所伤。
朋友C也面对着类似这样的问题,他尝试着去解决。遇到事情,坚持自己解决,坚持用自己的关系和方式来处理。主动要求父母伸手式的帮助,坚决拒绝排斥父母插手式的帮助。
作为大学毕业的成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依旧在亲子关系中占据主导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仍需父母学习、成长和改变。
首先,父母对这一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是从婴儿、幼年时期的粘连(Fuse)状态,往独立、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有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打算,有能力照顾自己,在社会上生存,并且为组成新家庭作准备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发生,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是一个磕磕碰碰、有喜悦、有痛苦、有阵痛、有挣扎、反复与纠缠的过程。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还是能够顺利完成的过程。孩子要学会独立的生活与发展,拥有自己的世界;父母要意识到孩子长大,有些事情他们自己能够处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目标,他们是与自己一样的成年人,并且大家有新的默契的相处模式。
其次,父母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允许孩子独立,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也就意味着要与孩子有空间距离上的分离。分离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或许真的不能再在现实中和孩子如此亲密的在一起,孩子即将和你道别,从此逐渐踏上她自己的人生。不过好在这种道别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离开,只不过意味孩子将以另一种方式和你相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