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用3步轻松解决孩子打架的难题,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
面对泰勒的任性,刘涛没有指责批评,也没有上前阻止,而是静静地蹲在那里——在海绵积木不会给人带来伤害的前提下,任由泰勒发泄情绪。
我们说,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但却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一点刘涛做得非常好。
② 了解事情真相
紧接着,她找到节目组,观看录制素材。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来到泰勒的房间,跟他聊一聊。
在聊天过程中,刘涛认真倾听了泰勒的描述,认同他的感受,但她也同时发现,泰勒撒谎了,他捏造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如,是泰勒先骂人、打人的,但其实整个过程中,子祺都没有还手。
③ 引导孩子认识和解决问题
在刘涛看来,撒谎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必须马上解决,要不然孩子会以为撒谎是有用的。但是,她没有指责泰勒,而是带他去监控室观看整件事情的录像,边看边聊。
指出问题之前,她还是先共情:“我看出来你真的很生气。你觉得他破坏了你辛辛苦苦搭的东西,而且他用你的魔法棒,所以你要拿回来,可他不还给你……”
在泰勒卸下防备之后,她再进一步引导:“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真的打他,你再有了所有的不高兴。你打人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一问,让泰勒陷入深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有时控制不住情绪……
整个过程,刘涛有情有理,处理得当,即疏通了孩子的情绪,又解决了问题,最后还通过家庭会议建立了更好的规矩,让孩子们对这个园长心服口服。
在处理孩子间冲突的问题上,刘涛的这个方案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她重视与孩子共情,还有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的态度,以及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沟通技巧,都值得我们学习。
02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实时监控录像可看。很多时候,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仲裁者非常难。
相反,我们的介入,还可能让矛盾升级。
有一天,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我刚巧碰到了这样的情况。
一个妈妈带着弟弟(3岁)接哥哥(6岁)放学。路上有人做广告,给了哥哥一个小玩具。弟弟见到了,也想要玩。可哥哥不给,两人就抢起来了,各不相让。
这时候,妈妈大声喊他们停下,批评哥哥说:“就一个小玩具,怎么就不能给弟弟玩一会儿?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哥哥一听,更不愿意了。他把玩具死死地拽在手里不放,还用脚踢弟弟。紧接着,弟弟抱着妈妈的腿,开启撒泼哭闹模式。妈妈很无助,干脆把玩具从哥哥手里抢过来给了弟弟。
最后,弟弟破涕为笑;而哥哥非常委屈生气,狠狠地踩了妈妈一脚,跑远了……
这位妈妈说,兄弟俩在家几乎每天都打架,弟弟喜欢和哥哥争抢东西,可又打不过哥哥,经常被哥哥打哭。她没办法,只好帮弟弟,让哥哥让着弟弟。
这位妈妈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她的介入才让孩子们爱上了打架。
“要大的让小的”,这种传统的解决冲突的方式,会让弟弟学会用哭闹、耍赖的方式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哥哥也可能因为每次被训,而认为妈妈偏爱弟弟,从而把打架当成一种报复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妈妈的介入可能会强化孩子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认识。
所以,很多心理学专家都建议,父母最好不要介入孩子之间的争端和冲突。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道:“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断地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中去。”
在文前的视频中,二孩养育专家冯颖也用自己的育儿经历告诫我们:
“阻止孩子之间的冲突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激起了大宝的反抗和小宝求助的愿望。”
“当我把处理冲突的权利还给孩子们之后,他们之间争吵打架减少了,他们开始尝试去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慢慢学会了讨价还价,学会了协商,学会了交换,甚至进一步学会了分享。”
原来,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一点都不难,只要我们对他们的冲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
03
你也许会说,如果孩子年龄相差不大,他们打架势均力敌,不会有很大危险,那我还能够控制住自己,可我家老大比小宝大很多,老大下手又没轻没重,小宝又太小,我要是不管,说不定会出人命呢。
如果实在忍不住不管,那我们一定要记住介入孩子间冲突的重要原则:一碗水端平,让孩子们的处境相同。
我家哥哥就比妹妹大了5岁。有一次,哥哥花几个小时拼好了乐高警察局,并非常宝贝地放到床边的书架上。可就在他去客厅喝杯水的瞬间,妹妹(1岁半)偷偷爬上床,踮着脚把乐高拿下来,拆了个七零八落。
哥哥气急败坏地大喊“妹妹”,我闻声赶去,哥哥正抢过妹妹手里的乐高零件,生气地把妹妹一把推到,妹妹后脑勺直接倒在床上——还好是床上,如果是瓷砖地板,后果真不堪设想。
妹妹哇哇大哭,我一把抱起来,赶紧抚摸她的头。
指责哥哥的话已经到了嘴边,但我忍住了,而是平静地阐述了刚才发生的这件事:“妹妹把哥哥辛辛苦苦拼好的乐高给拆了,哥哥很生气。”
又问妹妹:“妹妹被哥哥推到了,头有没有受伤呢?”我尽量避免让妹妹产生“受害者心理”,而学会用招惹哥哥的方式来获得妈妈的关注和心疼;同时,也避免让哥哥产生妈妈偏爱妹妹的感觉。
随后,我听到哥哥说:“妹妹,对不起!”
等孩子们的情绪都平静下来之后,我再跟他们一起讨论更好的解决办法。
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兄妹俩要一视同仁,虽然妹妹年龄小,有些道理可能听不太懂,但是也一定要说给她听,这样哥哥才不会反感。
我先跟妹妹说,在玩哥哥的玩具之前,必须要先征得哥哥的同意哦。然后再跟哥哥说,妹妹这个年纪可能会认为她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她自己的,所以可能会忘记妈妈的告诫,就跟你小时候一样,但我们不能打妹妹,或者把妹妹推到,这是很危险的方式……
后来,妹妹再捣乱,哥哥都没有打她,只是赶紧喊:“妹妹,这个是哥哥辛辛苦苦拼好的,不能拆!”如果妹妹不听,他会用其它玩具跟妹妹交换,分散她的注意力。实在支不走妹妹,再请求大人的帮忙:“妈妈,快把妹妹抱走!”
虽然这次冲突解决还算得当,但我知道,这个做法并非上策——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才是情商培养的最高境界。
孩子们只有自己去体验冲突,自己去思考解决办法,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样的孩子,以后也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告诉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学会放手,要相信孩子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冲突,才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最后,再总结一下介入孩子冲突的两个原则:
①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我们出于礼貌或者碍于面子等原因,不得不管;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因为担心孩子在冲突中受伤会引起家长的责问,不得不介入,等等,那么请向刘涛学习,一定要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碗水端平了。
② 但如果是自家的孩子们发生冲突,那就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就好了。在放手之前,你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