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努力,成绩依然差丨别再怪他笨了,真正的原因家长们都忽视了
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每天也很努力,学习成绩就是不如别人,是因为比别人笨吗?
研究表明:99.4%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相近的,影响学习成绩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习方法。
而思维方式,决定了学习方法。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头大水牛被老农栓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有年轻人好奇的问:“这么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您不担心它会跑掉吗?”
老农笑答:“不会的,它从小就被这样拴着,已经习惯了。”
老农还告诉年轻人,水牛小的时候总想从木桩上挣脱,可那时它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后来就习惯了,不再挣脱了。有时故意把草料放在它够不着的地方,老水牛也不挣脱木桩去够它,只是“哞哞”叫两声,站在原地呆呆望着草料......
看来,束缚牛的不是木桩,而是定势思维的精神枷锁。
定势思维,从心理学方面讲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或思维条件反射。
生活中,定势思维可以帮人们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但同时也束缚了头脑,阻碍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孩子的生命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思考问题时,还不太容易被各种经验和记忆的惯性思维左右。
孩子定势思维形成的原因更主要是缺乏独立思维造成的,也就是解决问题时,父母缺少启发引导,直接向孩子呈现解决方法,孩子省去动脑筋、找方法的过程,在思维上产生了依赖性。
一个从小被定势思维束缚的孩子,就如同被拴在木桩上的水牛,很容易养成墨守陈规、机械呆板的性格;考虑问题的思路也相对狭窄,缺乏判断、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不懂变通,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在遇到新鲜事物时,很难涌出新想法,缺乏创新意识。
如何打破孩子的思维定势,以下两点极为关键。
引导孩子变换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引导孩子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不同角度去认识,提出不同看法,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
最笨的回答是:还有9只。
最聪明的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其它鸟都被枪声吓跑了。
记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5岁的女儿时,她本能反应就是第一种答案。
我问她:“其他的鸟不怕枪声吗?”
女儿有些不好意思,改口说:“树上一只鸟都没有了。”
我接着问她,“你觉得打死的那只是鸟爸爸还是鸟妈妈?”
女儿突然茅塞顿开:“还有2只、3只或者4只呢,因为树上有个鸟窝,里面有一群不会飞的鸟宝宝......
紧接着,她又陆续想出了一堆答案,每个答案都能说出一定的道理。
可见,孩子缺的不是灵活的头脑,而是引导。只要父母肯主动引导孩子转换思维角度,鼓励他多思考、多想象,多问几个“你认为呢”,他的发散思维就会慢慢被激活。平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脑筋急转弯”,或能发散思维的小游戏。
一旦孩子养成对任何事物都能发现多面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习惯,遇到的新挑战、新问题时,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在探索中激发主动思维
当孩子喜欢把“为什么”挂在嘴边时,说明他已经迫切想要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了。如果父母总是直接让孩子获得答案,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只有引导他去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对某一问题去追根究底,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提供看、摸、尝试、学习的环境,鼓励孩子多观察、大胆想象,通过亲自实践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比如带孩子走进自然,和他一起观察花鸟鱼虫,感受四季的变化。
孩子的小脑袋里,一定会迸射无数个荒诞的、有趣的、深奥的、甚至大人都不无法解答的“为什么”,还有可能在实际探索中对已知答案提出否定的质疑声。
女儿小时候我曾告诉过她“蚂蚁搬家就说明要下雨了”,可是有一次我带她去户外玩的时候,她特别认真地跟我说:“妈妈你错了,我亲眼看到小蚂蚁在搬家,可是并没有下雨啊!”
后来,经过查阅资料,证明女儿提出的质疑是对的,只有蚂蚁往高处搬时,才是大雨前的征兆;而往低处搬,是想找一个比较湿润的地方,这时反而天气更加干燥。
获得自信的女儿,更加热衷于去探索和发现,也更乐于向已知的答案提出不一样的想法了。
由此看来,观察和探索本身就是主动思维的知觉过程,一旦这种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孩子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就会更开阔、更灵活。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